五苓散加减治慢性支气管炎医案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由感染(如细菌、病毒的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如吸烟、刺激性烟雾粉尘大气污染、寒冷的空气刺激、过敏因素等)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它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老年人多见,常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节受凉复发加重,到夏季气候转暖时可自然缓解,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晨间咳嗽较重,白天较轻,晚间睡前阵咳,清晨排痰较多,痰液一般为白色黏液痰,急性发作伴有细菌感染时,则变为黏液脓性痰,痰量增多,咳嗽加部分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由于支气管痉挛伴发喘息或气促,有哮鸣音 。病情逐渐进展,可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
【五苓散加减治慢性支气管炎医案】慢性支气管炎由于久咳不愈,痰浊潴留,耗伤肺气,复感外邪使病情逐渐加剧,日久子盗母气,肺病及脾导致肺脾两虚,“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壅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做声而引起咳嗽,本病大部分归属于中医学“咳嗽(久咳)”范畴,少部分喘息型支气管炎归属于中医学“喘病”、“哮证”范畴,部分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肾、心,最终导致肺、脾、肾、心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瘀血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其病性本虚标实 。本病治疗应以祛邪止咳,扶正补虚为主 。
【病案举例】
1.严某,女,46岁,家庭主妇 。2003年3月23日就诊,诉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常因外感而诱发,每次发病时口服及静脉点滴大剂量抗生素治疗,也常配合服用止咳化痰的中药(治疗时间长则20余天,短则亦需1周左右) 。虽可见效咳嗽减轻,但难根治,长期咯痰,绵绵不绝,痰呈白色泡沫状,纳食尚可,观患者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脉细 。中医辨证为痰湿中阻 。治予五苓散加减,以健脾通阳,利湿化痰 。方药:茯苓20g,泽泻15g白术10g,猪苓10g,桂枝5g,陈皮10g,法夏10g,甘草5g,3剂后,患者尿量明显增多,而咳嗽,痰多则明显减轻,又于原方中加党参10g,再服2剂后,患者咯痰、咳嗽等症悉除按:本例为一形体肥胖,咳嗽痰多患者胖人多湿,多痰,痰湿乃为一家,“肺为贮痰之器,脾乃生痰之源”,故用五苓散以健脾通阳,渗利水湿,湿去则痰不生,此乃正本清源之法也 。五散原系散剂,卫愈庭说:“五苓必为散,以自饮调服,方能多服暖水而汗出治愈,设煎汤而服,则内外迎拒,药且不下,故必服药如法,然后可效 。”通过实践,改散为汤,亦有效验 。惟水逆证《伤寒论》“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主之”,用散合适,因散剂人口,即吐亦不至全部吐出,数服之后,其效大着,白饮调服,多饮暖水,乃桂枝汤后热稀汤,温覆令汗出之义,如非水逆,又无表证不须汗出者,自不必如法将息了 。五苓散虽临床应用甚广,但若液损伤,阴血亏损之人,口干而尿少者,则不宜使用;又本方为淡渗利水之剂,偏于渗利,故不可久服2.袁某,女,62岁,干部,于1982年12月日初诊,半月前因感风寒而致咳嗽闷喘,未及时治疗,咳喘加重,后经某医院透视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 。口服麻黄素、氨茶碱,肌内注射青霉素等药物10余天,咳嗽稍减,喘闷如故,前来延中医治疗 。症见面部浮,咳嗽吐清稀白痰,喘闷心悸,夜尤甚,不能平卧,有时微恶寒,自汗心烦,口干不渴,纳差,小便量少,舌淡,苔薄白滑,脉沉滑,诊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治以小青龙汤加减,处方麻黄6g,桂枝6g,于姜6g,半夏10g,细5g五味子5g,炒枣仁10g,白芍10g,苏子10g,炙冬花12g,甘草6g,服6剂,恶寒减轻,但咳嗽喘闷减不足言,寻思,脉沉滑,小便量少此乃水饮内停而上泛,肺气不能肃降,小青龙汤虽能温肺化饮,但力微不胜重任,通阳化气利水莫如五苓散为善 。方药:枝12g,白术15g,茯苓30g,半夏10g,炒枣仁10g,干姜6g,尊苈子15g,泽泻10g,生姜3片红枣5枚 。服3剂后咳喘大减,吐痰亦少,已能平卧,但睡眠欠佳,小便量增多,以上方去杏仁、干姜、葶苈子,加生龙骨、牡蛎各18g,服6剂后,咳喘基本消失,随后以扶正固本以善其后 。
按:患者年逾花甲,复因风寒犯肺,失其肃降,痰湿壅遏,故咳嗽胸闷气喘,吐痰清稀,水饮内停,脾不健运,州都失司则小便量少 。脉沉苔滑系痰湿内盛,小青龙汤不中与也,盖肺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失清肃,通调失职,气化不利,不能行水则发本病 。方用五苓散重用桂枝通阳化气而利水,加苈子泻肺利水以治喘,杏仁宜肺止咳以平喘 。干姜、半夏温中燥湿,姜、枣、甘草健脾益胃 。经云:“治病求本”,万举万当 。
3.男,42岁,患慢性咳嗽10余年,逢冬遇寒即发,咳嗽气短,痰多稀白,面目虚浮,胸满胀痛,胸透提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证属脾肺气虚,脾阳不通,聚湿生痰上浸于肺,肺之宜降功能失常,则痰饮内停 。五苓散加减治疗:茯苓20,苍术15g,白术15g,桂枝15g,泽泻15g,川厚朴15g,砂仁15g陈皮15g,莱子15g,干姜10g,半夏15g,甘草10g 。服4剂后咳喘基本可以控制,又投本院咳嗽胶囊调整善后,临床效果满意 。94.陈某,男,47岁,2001年1月26日就诊 。患慢性支气管炎6年余 。近1个月咳嗽加剧,日轻夜重,咳吐白黏痰,胃脘痞满,时吐清水,纳差,大便溏结不调,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缓 。证属中阳不振,寒湿内盛,积为痰饮 。处方:白术20,桂枝10g,茯苓10g,半夏10g,陈皮10g,泽泻8g,干姜8g 。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4剂后诸症大减,惟咳痰仍多,上方减泽泻加桔梗15g,又服6剂痰消嗽止 。
按:王节斋云:“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 。”
该例为脾失输化,水湿凝聚所致 。故用五散合二陈汤健脾除湿以杜生痰之源,化气行水而逐已成之饮,以达标本兼治之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