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寄生汤加减治面神经炎医案

面神经炎是指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又称为Bell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可能为病毒感染、面神经水肿、受压、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而致麻痹.急性起病,数小时内达高峰迅速发展至完全性面瘫,多为一侧性,双侧者甚少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为常见.有的起病前几天有侧耳内或耳后下疼痛,乳突区轻度压痛.患者往往在清晨起床后于洗脸漱口时发现面颊动作不灵,嘴?或口角漏水,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扩大,球结膜暴露,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口水,口?向健侧.病侧因颊肌瘫痪,咀嚼食物时常存留在齿颊之间.检查时患者不能作皱眉、闭目、鼓腮、噘嘴等动作,露齿时嘴?
向健侧,呈面神经周围性瘫痪.多数患者在起病1~2个月内有明显好转,少数甚至迟达1年以上尚不能恢复,有些可遗留侧面肌挛缩或痉挛现象.但是若让患者作主动运动如露齿时,即可发现挛缩侧的面肌并不收缩,而健侧面肌收缩正常.面肌痉挛为原先瘫痪的面肌发生不自主的抽动,于情绪激动或神经紧张时更为明显.
面神经炎的最常见病因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面神经水肿为其早期主要的病理改变,同时可有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神经髓鞘或轴突变性.面神经受损后,神经内压变化是面神经病理改变的重要特征之一.面神经炎在脑神经疾患中较为多见,这与面神经管是一狭长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结构有关,当岩骨发育异常,面神经管可能更为狭窄,这可能是面神经炎发病的内在因素.面神经炎发病的外在原因尚未明了.青壮年多发,部分病人发病前数日有同侧下颌角、耳内、乳突区痛疼.病史询问应注意发病前有无面部受凉受风吹等诱因,多数病人于晨起洗漱时突然发现面颊动作不灵或?斜,表情不自如,前额纹消失,眼裂开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等.①茎乳孔以下的面神经支受累出现周围性面瘫,病侧额纹消失,不能额皱蹙眉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Bell征(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和吹口哨漏气,常见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间.②受损影响到鼓索以上面神经支时除周围性面瘫,还出现同侧舌前2/3味觉障碍.③镫骨肌以上的面神经支受累时发生听觉过敏,同侧舌前2/3味觉障碍和周围性面瘫.④膝状神经节受累,除听觉过敏、同侧舌前2/3味觉障碍和周围性面瘫,还有患侧乳突部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称Hunt氏综合征.并发症:癌性神经肌病,阿尔茨海默病,安眠药中毒,阿片类药物中毒,阿片中毒,搏动性眼球突出症,臂丛神经痛,苯丙胺中毒,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痴呆综合征,纯植物神经功能衰竭,丛集性头痛,多发梗死性痴呆,多发性硬化,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疾病,多发性神经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颠茄碱类植物药物中毒,大便失禁,儿童学习能力障碍,儿童口吃,耳源性脑脓肿,肺性脑病,放射病,风湿性舞蹈病.
检查:①内听道X线摄片正常.外耳道听觉等五官科专科检查.
②电生理检查、面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面肌肌电图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或消失.鉴别:根据起病形式和临床特点,诊断多无困难.但需中枢性面瘫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大脑半球病变(如脑血管意外)、腮腺炎或腮腺肿瘤、听神经瘤等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等疾病相鉴别诊断要点:①起病急,突发性面部表情肌瘫痪.②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和噘嘴等动作.③闭目时麻痹侧眼球上转,由于眼裂不能闭合,露出巩膜即Bell征.
治疗: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后期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其主要治疗原则目前治疗方法很多,但有效果的不多、临床上使用最多、效果比较好的主要是贴膏药、针灸、口服中药、口服及注射西药等.患者患病后应及时就诊,一般很快就能治愈.治疗方法如下:①激素治疗:泼尼松或地塞米松口服②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可用706代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亦可加用脱水利尿剂.③神经营养代谢药物的应用:维生素B、胞二磷胆碱250mg、辅酶Q等.④理疗:茎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直流电碘离子导入.⑤针刺治疗:取翳风、听会、太阳、地仓、下关、颊车,并配曲池、合谷等穴.⑥血管扩张剂及颈交感神经节阻滞:可选用妥拉苏林或烟酸.恢复期除上述治疗外,可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地巴唑,亦可用加兰他敏肌内注射,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此外,保护暴露的角膜,防止发生结、角膜炎,可采用眼罩、滴眼药水、涂眼药膏等方法.对长期不恢复者可考虑行神经移植治疗.一般取腓肠神经或邻近的耳大神经,连带血管肌肉,移植至面神经分支,计有效率约60%左右.预后:一般预后良好,通常于起病1~2周后开始恢复,2~3个月内痊愈.约85%病例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但6个月以上未见恢复者则预后较差,有的可遗有面肌痉挛或面肌抽搐.前者表现为病侧鼻唇沟的加深,口角被拉向病侧,眼裂变小,易将健侧误为病侧;后者病侧面肌不自主抽动,紧张时症状更明显,严重时可影响正常工作.少数病侧还可出现"鳄泪征",即进食时病侧眼流泪,可能为面神经修复过程中神经纤维再生时,误入邻近功能不同的神经鞘通路中所致.肌电图检查及面神经传导功能测定对判断面神经受损的程度及其可能恢复的程度,有相当价值,可在起病2周后进行检查.此外,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的调护,增强体质,寒冷季节注意颜面及耳后部位保暖,避免头朝风口窗隙久坐或睡眠,以防发病或复发.
面神经炎即中医学面神经麻痹,又称"歪口风",是以口角?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临床常见病,中医学认为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表不固,风邪乘袭,面络受损,气血痹阻,经筋失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临床常见的辨证分型有:风寒型、风热型、气血不足型、肝肾亏虚型、瘀血痹阻型.在临证时可以结合疾病的具体表现,考虑应用独活寄生汤.除了医院治疗外,还应注意自身的调护和保养,即增强体质,寒冷季节注意颜面及耳后部位保暖,避免头朝风口窗隙久坐或睡民,以防发病或复发,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局部和眼睑的护理.
【临床应用】
目前文献上尚未查到有关独活寄生汤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报道,只有很少的个案应用情况.
【病案举例】
黄培新等2报道周围神经疾病3则例析,其中有1则关于急性面神经炎案.某女,41岁.因口眼?斜3天,2000年6月16日入院.于2000年6月10日夜,临窗吹风后,于6月11日晨起自觉左侧面部僵硬不适,漱口时觉左侧口角流水不能控制,自照镜子,发现左眼裂闭合不全,口角向右?斜,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左侧的齿颊间隙内.于附近诊所服中药治疗,无明显好转而来院.证见:神清,精神可,口眼?斜,左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向右侧,无饮水呛咳,语言稍不清,睡眠差,口干,胃纳差,大便干,小便稠.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未发现药物过敏史.无不良嗜好.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80次/分,呼吸频率20次/分,血压14.0/8.7kPa.神清,精神好,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腮腺无肿大,压痛颈软,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音,心率80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叩击痛.脊柱四肢无畸型,双下肢不肿.
专科检查:高级神经功能正常.左侧额纹变浅,左眼裂闭合不全,闭眼时显露出白色巩膜,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右侧.鼓腮左侧漏气,左侧舌前2/3味觉减退,其他颅神经检查无异常.
四肢肌张力正常对称、肌力正常,四肢深浅感觉正常对称,双肱二头肌腱反射(++),双膝腱反射(++),双跟腱反射(+)未引出病理征.头颅检方共振成像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中医诊断:口僻;西医诊断:左侧面神经炎.治疗经过:人院后以疏风清热、活血通络为法,予葛根素、清开灵静脉滴注,七叶神安片、新片口服,配合针灸及药物贴敷疗法,汤药大秦艽汤加减:药用秦艽18g,防风12g,川芎9g,生地20g,当归8g,赤芍12g,黄芩18g,僵蚕6g,生石膏30g(先煎),桑叶12g,夏枯草18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7天后患者口眼?斜较前好转,左眼能够闭合,但仍较右侧无力,左侧鼓颊较前有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宜养血活血,祛风通络.方以四物汤加减:药用熟地30g,白芍30g,川芎15g,当归15g,白芷15g,防风12g,鸡血藤30g,白蒺藜18g,露蜂房9g,草18g,全蝎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2周后,口眼?斜觉松缓,左侧额纹略浅,左眼能闭合,双侧鼻唇沟基本对称,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予带药出院.
【独活寄生汤加减治面神经炎医案】按:面神经炎中医学称为"口僻",其发病多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阳明脉络,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而发生,证属本虚标实.方中秦艽、防风、桑叶、夏枯草以疏风清热;生地、黄芩、生石膏以清热;当归、川芎、赤芍、僵蚕以通络活血;甘草以调和诸药.经治疗后患者诸症好转,而正虚仍在此时应开始扶正,治疗上应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以养血活血,祛风通络为法,以加速瘫痪面肌的恢复.方以四物汤养血,白芷、防风、白蒺藜祛风;鸡血藤、豨莶草、露蜂房活血通络;全蝎以搜经络之风;甘草调和诸药而取效.对于本病的治疗,应重视外治疗法,特别是针灸及药物贴敷疗法,效果尤为突出.针灸治疗以局部取穴为主,配以循经远端穴位,局部穴位常用地仓、水沟、颧、迎香、四白、太阳、丝竹空、鱼腰,远端取穴以足三里、合谷为主.贴敷法的药物选择,除遵循内服药物的治疗大法外,宜选用药性猛烈、辛香走窜、气味浓厚者,如马钱子、巴豆、麝香、冰片、乳香等,直达病所,开结行滞,拔邪外出,能发挥调和阴阳气血,疏通经气,扶正祛邪之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