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兆农厚朴汤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柴胡10克,陈皮9克,草豆蔻仁9克,当归梢
9克,厚朴24克,半夏12克.
【作用与功效】消胀化积.
【适应证】中满腹胀,内有积聚,坚硬如石,其形如盘,令人不能坐卧,大小便涩滞,上喘气促,面色萎黄,通身虚肿.
【顾氏临证心得】《金匮要略》中用厚朴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就是有个东西贴在咽喉之间,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过去称之为梅核气.主要是情志不遂,气出入不舒,气郁而生痰涎.气郁,津液就不能正常布散,聚而为痰涎,局部有所聚,就使气道不利而产生了此证.与痰有关系.凡是气滞,,不利,津液的布散不正常就容易生痰.方中用了半夏,用了厚朴,用了茯苓,用了紫苏叶,以半夏、厚朴作为方剂的名字,可知半夏、厚朴是本方主要的药.习惯上说半夏是祛痰药,能散结,能降气,半夏既能燥湿化痰,又能行气散结;紫苏叶既入气分又入血分,是肝、肺两经药,能行气疏肝,能和血,小量苏叶安胎,大量止痛.临床慢性咽炎伴痰多者,可再加入瓜蒌10克,川贝母6克.有咽部滤泡增生的人,则,,.
加入玄参、牡蛎各12克.慢性咽喉炎与精神情绪分不开,有些人经过治疗后,咽炎不再犯,有些人却老是反复发作.主要是不良情绪在作怪.山西医学院的一位老师,患慢性咽炎史五六年.药吃了许多,但病就是不见好.后来我了解到,她平时非常容易发怒,还爱生闷气,心眼儿小,遇事也想不开,还特别爱哭.针对患者的这种情况,我给患者开了处方:
半夏9克,厚朴6克,茯苓12克,生姜3片,紫苏叶2克.
患者连着喝了半个月,咽喉部的异物感消失了,其他一系列症状也消失了.患者告诉我,上课的时候,患者再也不用时不时地清嗓子了.以前,患者双眼没神,眼皮儿常耷拉着,现在患者的眼睛看起来很亮,性格也开朗了很多.
【解读赏析】本方的主药之一是半夏,为《本经》下品.
原文: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本草纲目》记载:"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半夏味辛性平,与现今认识基本一致,然其性平偏温,温燥之性显着,善于温化寒痰,燥湿化痰."主伤寒寒热",是说本品可用于外感病的治疗,"寒热"是外感病的一种表现,可以表现为怕冷,也可以表现为发热,也可以是恶寒与发热并见,还可以是寒热往来.但并非所有的外感病都可用本品,外感病伴有以下两种情况即可应用:一是呕吐,外感呕吐者较为多见,如小柴胡汤即可治疗外感呕吐,如在《伤寒论》中有"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的记载,方中即含有半夏,可发挥止呕作用;再如治疗外感风寒之呕吐,可选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二是痰证,本方祛痰的作用较强,对素有痰饮疾病而外感时,其痰证大多较着,故本品可用于外感表证伴有痰饮者,小青龙汤为其代表方.
半夏具有较强的化痰作用,但在《本经》中却未提及,现代药理研究也不能证实半夏的化痰作用.但临床发现,痰饮素盛的患者在服用含有半夏的方剂后,其咳痰明显减少,这是半夏化痰作用的最有力证据."心下坚"可理解为心下坚硬,也可理解为心下胀满或心下痞满.其心下坚硬,多系痰饮所致,正与本品化痰消痞作用相吻合.而心下胀满,多由气滞所致,导致气滞的原因较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湿阻,盖由湿性黏滞所致也,所以本品治疗心下胀满,系其燥湿化痰之功,应用时须配以理气之剂,如陈皮、枳实等.
治疗心下痞满的方剂莫过于半夏泻心汤,半夏的作用就是消痞散结."下气"即降气,半夏降气作用首先要用于胃气上逆,也就是其止呕作用,半夏为止呕要药,具有良好的止呕作用,为历代医家所习用.临床上,用半夏治疗呕吐,无论寒热虚实,只要配伍得当,就能够产生必然的疗效.然半夏有一定的毒性,得生姜则减轻或消除,所以多配伍生姜.二者配伍,不仅降低了半夏的毒性,而且增强了二者的止呕与化痰作用.
【顾兆农厚朴汤的配方组成】此类经方甚多,如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葛根加半夏生姜汤、黄芩加半夏汤、小柴胡汤等.其次,其降气作用也可用于肺气上逆,即"咳逆",包括咳嗽与喘息.用本品治疗咳喘,不只是与其降气作用有关,更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化痰,特别是喘疾,古有"无痰不作喘"之说,现代药理也证实本品具有止咳平喘作用."喉咽肿痛"即为咽喉肿痛.本品治疗咽喉肿痛,在《伤寒论》中即有应用的范例,如仲景治疗咽喉肿痛,常用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等方.但本品所治咽喉肿痛,查见咽喉局部并不红,或其色如常.若见咽喉红肿、充血,多为热邪所致,如果应用本品,必须配伍清热药如桔梗、胖大海等.治疗咽喉肿痛或声音嘶哑者,必查其咽喉.对于咽不红、喉不肿、夜间疼痛明显、苔腻者,多可选用本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