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斗观察 国潮和本土意识: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二 )


从1998年到2008年 , 已经立足全球的中国制造业开始升位进入品牌时代 , 不仅严把质量关 , 还在科技、创意上有所突破 。 同时中国制造业开始从只是代工某个环节向完整的全产业链体系进化 , 本土品牌也通过收购向海外扩张 , 多管齐下让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 。
当然这个阶段我们也遇到新的问题:那就人口结构变化 , 人口红利消退 , 劳动力成本提高 , 地价飞涨;制造业重心开始向外转移 。
统计数据显示 , 1995到2015年这十年间 , 中国制造业每小时劳动力成本上涨了10倍 , 过去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巨大市场优势开始失去 , 一部分海外订单开始撤出中国 , 不可忽视的是 , 去低端化的同时 , 中国制造尚缺乏核心自主技术 , 这就可能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 。
根据中国工信部对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有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尚处于空白 , 52%依赖进口 , 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都依赖进口 。 在装备制造领域 , 高档数控机床、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精加工生产线上95%以上制造及检测设备也都依赖进口 。
在规模庞大的背后 , 技术改革迫在眉睫 。 此时 , 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涌现出来 , 华为、海尔、格力、小米、吉利等优秀企业纷纷崛起 , 他们的再次亮相不再是以跟随者的身份 , 而是领先者的形象 。 中国制造再次向中国智造转型 , 这一次是智慧的“智” 。
2008年对于世界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 导致大范围的经济衰退 , 而这一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 这个契机让全世界的目标聚焦到中国 , 也重新认识了中国 , 为我们开启了下一个十年的飞速发展 。
“掌握核心科技”依然是国人努力的方向 。 2015年 , 中国国务院出台《中国制造2025》 , 以此作为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 , 明确指出智能制造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 更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

美国多次希望把制造业再搬回国内 , 提出“再工业化战略” , 德国打出“工业4.0”牌 , 日本有“工业价值链” , 我们则是“中国制造2025” 。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大家拼得是各家科技、智能和体制的优势 。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 , 国货品牌崛起
在提升硬实力的同时 , 中国也应更加注重软实力的塑造与输出 。 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为软实力打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讲好中国故事 , 才能创新中国品牌 。 但在这方面过去的几十年其实我们做的并不好 , 比不上欧美、日韩 。
提到日本 , 除了樱花、富士山、索尼、本田 , 还有影响世界的黑泽明、宫崎骏 , 仅占世界人口大约1.6%的日本 , 一直牢牢占据全球电影市场第二的位置 , 直到近几年才被中国超越 。 美国好莱坞更是难以逾越的高峰 , 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生产总量中只占6% , 但它的总放映总时间却占80% 。 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不仅影响到美国的文化产业 , 还对全球电影产业和文化产业都有着重大影响 。 通过电影 , 好莱坞将美国精神和价值观念输入到全世界观众心中 , 影响广泛 。
可喜的是 , 这种情况正发生变化:中国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创造了世界动漫电影的新票房纪录 , 《姜子牙》无论在票房和口碑方面都超越了《花木兰》;囯产电影开始在民族文化IP塑造方面与好莱坞一争高低 。

如今、在中国本土市场 , 华为、小米、OPPO、ViVO开始取代苹果;国货开始取代欧美、日韩品牌 。 胸前印着大大的“中国李宁”LOGO , 脚上一双回力鞋成为当下青年人彰显时尚与个性的标志 。
为什么年轻人一夜之间回归国潮?
首先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 过去万人空巷看《北京人在纽约》的时候 , 首都北京出了三环都是农村 , 现在北京的潮流聚集地合生汇、朝阳大悦城这些地方还种满了庄稼 , 谁能下趟馆子都被人高看一眼 。 那时候国人一出国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 看什么都新鲜 。
而现在的年轻人走出去 , 再也不会感叹那些高楼大厦、科技产品 , 因为从这些基础的物质层面来看 , 别人有的我们都有 , 别人没有的我们也有 , 咱们的物流快递、交通方式、支付方式还都是全世界最领先、最便利的 。
2019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 , 被联合国列入到“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 同时《财富》杂志发布的2019世界500强榜单中 , 中国企业有129家上榜 , 在数量上首次超越美国 。 《财富》杂志将这一刻称为“历史性的一刻”并撰文《这是中国的世界》 。 国际地位的提升必然让消费者对本土品牌更加自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