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斗观察 国潮和本土意识: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李光斗观察 国潮和本土意识: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文章图片

李光斗观察 国潮和本土意识: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文章图片

李光斗观察 国潮和本土意识: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文章图片

李光斗观察 国潮和本土意识: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文章图片

李光斗观察 国潮和本土意识: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文章图片

李光斗观察 国潮和本土意识: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文/李光斗
2020年是中国国货新潮流的高光之年 。 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 , 中国本土品牌线上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2% 。 当下中国年轻一代对国货的接受度、喜爱度可以说是过去几十年来最高的 , 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 目前 , 中国品牌无论是在本土消费市场 , 还是全球竞争格局当中 , 都发生着深刻变化 。


当90后、00后们开始成为消费者舞台上主角的时候 , 年轻人开始买国产手机、用国产化妆品、穿国潮服饰 , 连国产电影的票房占比都逐年增高 。 同时 , 越来越多国货产品走出海外并大受欢迎 。 单从手机数据来说 , 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中 , 华为卖了5580万台 , 全球销量第一 , 市场占有率20% 。 三星占19.5% , 苹果下滑到13.5% , 排在第四、第五的分别是小米和OPPO 。 目前全球最畅销的五大手机品牌 , 中国占了3席 , 合计占了约4成的市场份额 。 除此之外 , 大疆占据了全球民用无人机七成的份额 , 全世界90%以上的个人电脑都产自中国 , 联想收购IBM , 吉利收购沃尔沃 , 海尔收购通用的白色家电业务 , 中国制造已覆盖了全球市场 。
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中国制造风起云涌
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中国品牌经历从无到有的飞跃 , 中国消费者的观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
1950年 , 天津自行车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国产自行车——“飞鸽”牌自行车 , 为中国制造打响了第一枪 , 中国很多本土制造轻工品牌相继问世 , 比如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海鸥牌照相机等 。 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 , 中国制造业才开始快速发展、重新崛起 ,。
那时候结婚得有“三转一响” , 后来发展到“四大件” 。 什么是“三转一响”?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 , “四大件”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 。 当然绝大多数家庭买的都是国产品牌 , 像小天鹅洗衣机、燕舞收录机都是那个时代的标志 。 但这并不说明大家对本土品牌的认同;因为当时物质相对匮乏 , 人们根本就没有选择权 , “洋品牌”更是见都没见过几个 。 1979年第一瓶可口可乐才进北京 , 仅供涉外饭店和旅游商店 , 4块钱一瓶 , 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块钱 , 根本买不起 。

当时全球经济整体进入上行期 , 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开始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 。 西方发达国家谋求产业升级 , 把附加值低的产业向外转移 。 中国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 人口红利巨大 , 劳动力充足 , 土地资源丰富、中国承担起了世界工厂的角色 。 在改革开放和东西方交融的进步程中 , 大量“洋品牌”也纷纷涌入国内 。

进入20世纪90年代 , 中国民营企业迅速发展 , 技术不断进步 ,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推出具有科技含量的自主品牌产品:第一台国产手机南京熊猫 , 第一台笔记本电脑联想S5100 , 都开始纷纷登台亮相 。
中国承接的产业转移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变 , 也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区域特色产业 , 比如东莞的电子产品加工、泉州的运动鞋类加工、义乌的小商品加工等等 。 中国融入全球产业分工 , 并实现了贸易和经济的大幅增长 。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让国民整体收入大幅提高 , 伴随大众消费能力增强的 , 还有品牌意识的空前觉醒 , 大家不仅要购买各种家电、日用品 , 还要买高档产品 , 买名牌产品 , 在性价比和品牌之间 , 消费者开始向后者倾斜 。
国际知名品牌的炫耀性、强粘性和高溢价能力优势此时凸显出来 , 而国产品牌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的认知是质量参差不齐 , 设计太土 , 缺乏品牌效应 , 图的就是便宜 。 本土企业开始意识到 , 如果不发展自主品牌 , 未来不要说到国际上跟别人竞争 , 就是自己家的地盘恐怕都守不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