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斗观察 国潮和本土意识: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四 )


随着国货品牌逐渐摆脱山寨、廉价、劣质的标签 , 国货美誉度也在不断提升 。

从国货到国潮是本土品牌的又一次飞跃 , 老品牌展现出新魅力 。
2018年 , 本土原创品牌“中国李宁”走上纽约时装周的舞台 , 颠覆式的年轻化概念 , 一改过去跟时尚毫不沾边的形象 , 用新东方美学与中国哲思理念征服国际秀场 , 在国际上正式确立“国潮”的地位 , 并将“国潮”这个话题从国外引回国内 , 掀起“国潮”新浪潮 。
品牌强则国强 , 中国品牌自信力与日俱增
中国在应对外部挑战的同时 , 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 ,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本土市场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力量 , 2016年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了64.6%;2017年 , 国家设立“中国品牌日”加强品牌建设 , 推动中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 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求;中国品牌日 , 不仅在改变世界对中国产品的偏见 , 更在重塑国人对中国品牌的信心 。 未来 , 随着品牌塑造、品类细分、渠道下沉的继续优化 , 中国本土消费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
很多中国本土品牌也纷纷走向国际舞台 , 用年轻化形象演绎中式情怀 , 引领潮流营销 , 席卷了消费市场 , 一众品牌又通过各种跨界、联名等方式 , 或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创新品牌中 , 或与国际IP互动 , 带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
2020年 , 天猫为中国品牌培养1000名新品策划师、帮助1000个中国品牌和IP高效“跨界”、 采用新型的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C2M , 打造1000个数字产业带“超级工厂” 。
中国各个行业的品牌都开始发力:从服装、食品到家电、手机、电动汽车………都开始进军世界 。
目前 , 世界主要国家政府都制定了电动汽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 预计电动汽车市场会在未来10年内持续增长 , 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市场 , 近年来在中国政府的强力推动下 , 电动汽车的产量和销量均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
如今 , 世界经济面临着衰退的巨大冲击 , 但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指出 , 亚太地区经济前景仍旧光明 , 中国的经济恢复一枝独秀 。 2021年中国经济有望增长7.9% , 中国消费者正实现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的过渡 。
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历经40多的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 , 中国制造的量与质已今非昔比 。 从代工服装到制造汽车 , 从模仿到创新 , 中国制造已开始摆脱价廉质低的象征 。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调查统计 , 中国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制造大国 , 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 , 在22个大类中 , 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 , 中国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
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中国经济高度依赖 。 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 中国的贸易占澳大利亚进出口总额的24%;号称“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 , 从1998年到2018年 , 对华出口额增长了1500% 。 德国三大汽车品牌大众、宝马和奔驰在华销售分别占其总销量的37.3%、24.2%和23.2% 。
虽然中国制造已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 , 中国现在虽然是制造强国 , 但还不是品牌强国 。 品牌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石之一 , 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要看它有多少世界性的品牌;衡量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强弱要看它有多少全国性的品牌 。 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 , 中国企业上榜数量首次超美国 , 但在全球TOP100最有价值的品牌中 , 美国仍占据着51席的绝对多数 , 而中国只有华为一家上榜 。 美国品牌在全世界占据了金字塔塔尖的位置 。 我们要想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 就要提升中国的品牌在国际中的地位 。
如今 , 中国已确定了制造业向更高附加值升级发展的战略目标 , 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三个转变”方向 , 品牌战略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 。
危机之下 , 小到企业大到国家 , 其生产能力和品牌价值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 中国品牌正在摆脱低质、廉价的标签向中高端化发展;一大批中国品牌开始在国际上集体崛起 。 中国制造已成为世界抗疫的重要战略生产与补给基地 , 有媒体指出 , “中国以创纪录的速度生产全球所需医疗用品 , 帮助人们渡过难关 , 这将创造历史 。 ”截至9月初 , 中国总计出口口罩1515亿只、防护服14亿件、护目镜2.3亿个、呼吸机20.9万台、检测试剂盒4.7亿人份、红外测温仪8014万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