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加减治胃炎医案、配方
胃炎
胃炎是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 。据临床发病的缓急,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多数患者表现为胃部的胀满、疼痛,并可见嗳气、胃纳差、饭后疼痛加重、恶心、嘈杂不适等症状,本病分属于中医的“痞”、“痞胀”、“胃脘痛”等多种病症范畴 。
【临床应用】
1.刘国栋应用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对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120例 。其中男性62例,女性58例;年龄25~40岁者78例,41~55岁者38例,55岁者4例;病程6个月~1年者37例,1~3年者80例,3年者3例 。临床症状均有腹部胀满、疼痛,嗳气,背胁胀痛,口苦,纳差等;纤维胃镜检查可见胃或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有明显充血水肿,并有不同程度的胆汁反流 。消化系统位性病变及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患者已被排除 。全部患者均采用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治疗:柴胡、香附、枳壳、法半夏、茯苓、陈皮、赤芍、川芎各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60天为1个疗程 。显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胃黏膜炎症消失,无胆汁反流;有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胃黏膜炎症明显好转,无胆汁反流;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120例经治疗,显效85例,有效2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0.8% 。
2.李治方等采用柴平二陈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窦炎72例72例患者治疗前后均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后经胃镜复查证实,其诊断标准均按1987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慢性胃窦炎的部位主要以胃镜检查确诊为准 。同时经有关检查排出其他疾病 。72例中男48例,女24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60岁,平均年龄为36.5岁 。病程、治疗组发病最短者1年以上,最长者达20余年 。临床主要表现: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疼痛性质有胀痛、隐痛、烧灼痛、刀割样或针刺样痛 。其次,为腹胀、暖气、泛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便改变 。舌质多数偏红或尖红,部分色紫暗,边有瘀点或齿印,舌苔大部分为白腻或薄黄腻,少部分为薄苔 。脉多弦数、弦细、沉细、濡滑等 。诊断:72例患者均为慢性胃窦炎诊断之列 。其中辨属肝气犯胃、痰湿中阻者54例,占75%;属肝强脾弱者18例,占25% 。采用柴平二陈汤化裁加行气化瘀、快胃止痛之品拟定一基础方 。药用:炒柴胡10g、炒黄芩6g、党参15g、元胡15g、苍术15g、厚朴6g、陈皮6g、法半夏15g、茯苓15g、木香5g、草豆蔻10g、甘草5g、生姜2片 。恶心呕吐,加旋覆花10g(布包煎),代赭石30g;心下痞满胀甚者,去甘草加瓜蒌10g,黄连6g,枳实6g;腹胀加大腹皮10g;逆者加公丁香6g、柿蒂30g;泛酸者加海螵蛸20g,川贝母10g,煅瓦楞20g;口苦者加黄连6g,吴茱萸4g;胃脘痛甚者加甘松10g,石菖蒲6g;胃酸少者加乌梅5g,炒木瓜10g;便秘者加枳实6g,火麻仁15~20g,郁李仁15~20g;湿重者,加梗;湿热并重者,再加佩兰10g;胃脘灼痛者,加枳实6g,竹茹10g,石斛10~15g,蒲公英24g;脾胃气虚者加党参至30~50g,黄芪30~50g;阴虚者去苍术、厚朴、法半夏、陈皮,加沙参15g,川石斛12g;食滞纳差者加炒神曲15g,炒鸡内金10g,炒麦芽15g,炒谷芽15g,哺乳期妇女忌麦芽;便溏者加焦白术15g,炮姜6g;大便有黏液者,加黄连6g,白头翁15g;胃寒重者去黄芩,加吴茱萸6g,肉桂6g,公丁香6g;失眠、多梦者,加枳实6g,竹茹10g,珍珠母0g;胃出血者,加三七粉15g,海螵蛸30g,浙贝母10g;胸胁闷者,加佛手10g;寒热错杂者,加黄连6g,姜g治愈:连续治疗3个月,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消失或减轻;显效: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稍有好转;无效:临床症状,胃液分析及其他检查均无改变 。
72例中,痊愈48例,占66.71%;显效18例,占25%;好转4例,占5.56%;无效2例,占2.8%;总有效率97.22% 。
3.于玲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湿热型胃脘痛36例 。其中男27例,女9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岁,平均34岁;病程最长30年,最短2个月,平均7年 。做胃镜检查17例,钡餐检查16例 。检查结果:浅表性胃炎14例,胃窦炎1例,胃小弯溃疡7例,另3例未做任何检查 。36例患者均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舌红、苔黄腻 。21例口干、口苦,19例泛酸,13例大便干5例大便黏腻不爽 。给予处方:黄芩、栀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苍术、厚朴、木香、枳壳、砂仁、神曲、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 。暖气者加柴胡、青皮,烦躁者加柴胡、白芍,影响睡眠者加柴胡、炒酸枣仁 。
每日1剂水煎服 。治疗期间停用一切制酸药物,7天为1个疗程,最长服3个疗程 。胃脘灼热疼痛、泛酸消除为痊愈;胃脘疼痛、泛酸消除,仍时有灼热为有效;服药3个疗程症状无明显改变为无效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6例,有效18例;2个疗程后,痊愈13例,有效11例;3个疗程结束,36例患者中痊愈24例,有效10例,无效2例 。3个疗程后治愈率66%,总有效率94% 。
4.杨印坤用加味二陈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0例 。其中男性100例,女性20例;年龄30岁以下18例,31~40岁34例,41~50岁42例,51岁以上26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0年 。本组120例均经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确诊,病变局限于胃窦部者18例、胃窦胃体同时受累者2例;胃镜下除胃黏膜呈慢性炎性改变外,尚见合并胆汁反流性胃炎者20例,胃黏膜脱垂3例,食道裂孔疝15例 。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者70例,中度者46例,伴肠上皮化生者30例(其中大肠型4例) 。治疗以加味二陈汤为基本方:半夏、药、茯苓各12g,炙甘草、陈皮各6g,沉香3g,百合30g,生姜3片 。合并胃出血者加白及粉3g,每日4次冲服,或加制大黄、血余炭、藕节炭、地榆炭等清热凉血止血之品;合并胃下垂者加黄芪、升麻、扁豆等补中益气之品;气滞血瘀选加乳香、没药、川芎、术、三棱等活血化瘀之品;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加蒲公英、黄连等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0剂为1个疗程 。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者每例不少于2个疗程;中、重度者每例不少于3个疗程 。本组120例中,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检查黏膜呈鲜红色,或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结节形成消失或基本消失,病理组织检查见萎缩消失,胃黏膜增厚,黏膜肌层变薄,肠上皮化生消失)98例,占81.79%;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镜检查明显好转,病理组织检查见萎缩病变由重度、中度降为轻度,或肠上皮化生消失者)14例,占11.7%;无效(自觉症状及胃镜、病理检查无明显变化)8例,占6.6% 。总有效率为93.3% 。伴肠上皮化生者30例,经治疗后病变消失20例(66.7%),好转8例(26.7%),无效2例(6.6%) 。
5.谢素芝采用平胃二陈汤加减治疗胃痛46例 。其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20~76岁,平均48岁 。临床表现:胃脘隐隐作痛,缠绵不断,食后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大便自利或干,舌苔白腻,脉弱或弦细或缓 。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3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11例 。治疗予平胃二陈汤加减治疗 。基本方:苍术12g,川厚朴、陈皮、半夏、砂仁各10g,木香9g,枳壳12g,茯苓15g,炙甘草5g,生姜4片 。胃痛较甚者加白芍12g、制五灵脂5g;饥饿时痛重或伴随嗳气吞酸者加海蛸、煅瓦楞子各15g;呕吐者加竹茹10g、吴茱萸6g;便黑者加仙鹤草15g偏寒者加干姜8g、熟附子10g;偏热者加黄芩6~10g、黄连6~10;食滞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0g;便干者加火麻仁15~20g;气虚者加黄芪30g、党参15g;血虚者加当归、阿胶(烊化)各10g;胃镜检查为浅表性(或糜烂性)胃炎,或有溃疡形成者加白及10g、海蛸15g;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15g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 。5日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1~3个疗程 。服药期间避免油腻、生冷、辛辣刺激及较硬食物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与方剂选用》治愈:胃痛及临床症状消失;好转:胃痛减轻,其他症状减轻;未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结果:46例中,治愈37例,占80.4%;好转8例,占17.4%;未愈1例,占2.2% 。总有效率97.8% 。
6.樊纪民以小柴胡汤合二陈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6例 。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28~65岁;病程30天~2年 。小柴胡汤合二陈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黄芩、白芍、枳壳、半夏、陈皮、茯苓、人参、郁金、白豆寇、佛手、木香、焦白术、炙甘草、生姜 。
胃寒者加高良姜、吴茱萸;热者加茵陈、蒲公英、炒栀子治疗效果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胃脘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4级 。本组36例经治疗,结果痊愈23例,显效7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 。
7.顾维明运用加味二陈汤治疗慢性胃炎40例 。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21~66岁间;病程0.6~20年不等 。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者19例(浅表性胃炎13例,萎缩性胃炎5例,浅表萎缩性胃炎1例),其余21例均经B超、X线等检查及临床诊断 。临床主要表现:胃脘疼痛,恶心欲呕,痞满不舒,食欲不振,面色不华,肢倦乏力,或头目眩晕,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润,脉濡滑 。中医辨证属痰湿困脾,胃失和降 。治疗采用健脾化痰、理气和中法 。基本方:法半夏、陈皮、砂仁(后下)、瓜蒌皮各10g,白芍、茯苓各15g,炙甘草、川黄连各5g,枳实6g,薏苡仁30g 。加减:嗳气甚者加沉香、代赭石;脘腹胀甚者加佛手;脾虚甚者加太子参、白术;反酸者加海螺蛸、煅瓦楞子;疼痛较剧者加元胡、川楝子;食滞加鸡内金;阴虚者加栀子、百合;胃痛恶寒喜暖,遇寒痛增者加高良姜 。每日1剂,水煎2次,温服 。3周为1个疗程 。结果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1年以内未复发者)31例;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7例;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变)2例 。总有效率为95% 。
8.周子杰以加味二陈汤治疗反酸症55例,并与30例西药治疗者对照 。治疗组55例,男22例,女33例;年龄15~79岁,平均53.3岁;病程0.1~6个月,平均1.1个月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3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4例,反流性食道炎1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8例,急性胃炎2例中医辨证分型:脾胃虚寒10例,脾胃虚弱21例,肝胃不和15例,脾胃郁热4例,脾胃湿热5例 。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4~78岁,平均50.8岁;病程0.25~3个月,平均1.2个月其中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5例(伴出血3例),急性胃黏膜病变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6,萎缩性胃炎2例,反流性食道炎2例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情况相近,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服用加味二陈汤: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0g,海嫖蛸15g,煅瓦楞子15g,浙贝母10g,白及10g,厚朴10g,甘草6g脾胃虚寒加桂枝10g、白术10g、代赭石15g、旋覆花10g;脾胃虚弱加党参10g、白术10g、砂仁10g、木香10g;脾胃郁热加川黄连10g、丹皮10g、蒲公英15g生大黄6g肝胃不和加川黄连10g、吴茱萸5g、柴胡10g、香附10g;脾胃湿热加川黄连10g、白豆寇10g、生薏苡仁15g、竹茹10g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对照组服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 。服药期间均停服其他抑酸药 。每周就诊1次,对症状改变加以记录,2~4周为1个疗程,并在停药后1个月和3个月,随访两组的复发情况 。临床痊愈:反酸及其他症状均消失,胃镜检查溃疡愈合 。显效:反酸消失,其他症状明显改善 。有效:所有症状均有改善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症状改善率在反酸、烧灼、胃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胃胀、腹胀、嗳气、纳差方面,治疗组的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 。经治疗后,治疗组的痊愈率为58.2%(3255),对照组为33.3%(10/30),两组间痊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 。
【病案举例】
1.王某,男性,42岁 。1998年1月20日初诊 。患者1995年春在一次进食鸡蛋后发生呕吐腹泻,经住院治疗后获愈 。但此后经常腹部饱胀,时有隐痛 。曾经中西医治疗,服药期间有好转,但停药后又复发如初 。1997年2月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用胃康宁、阿莫西林胶囊等治疗,虽有暂效,但停药后复发 。诊见患者面色萎黄,形态消瘦,脘腹胀满,两胁胀痛,纳差乏力,口苦,时有恶心,便溏,舌淡、苔薄微黄,脉沉缓 。胃镜检查见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均明显充血水肿,可见大量胆汁反流 。
即给予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停服其他药物 。7剂后诸症明显减轻,30剂后自觉症状消失,体重增加5kg,面色稍转红润 。服药60天后复查胃镜见胃及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炎症消失,无胆汁反流 。停药随访至今未复发 。
按: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肝胃不和 。因此,其治疗原则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健脾和胃,降逆理气,鼓动胃气,增加胃蠕动排空功能,阻止胆汁反流;二是疏肝利胆,使胆汁自然下泄入小肠,避免胆汁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从而达到消除胃黏膜炎症的目的 。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的主要功用是疏肝解郁,降逆下气,健脾和胃,用于治疗本病,药证合拍,故疗效显着 。
2.陈某,女,54岁 。脘闷,纳呆3个月症见:恶心厌食,纳呆不饥,食后脘痞不舒,呃逆,口黏不爽,口干不思饮水,大便不畅,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弦滑 。方用二陈汤加味:药用白术20g,半夏15g,陈皮15g,厚朴15g,枳壳15g,白豆蔻10g,茯,,
苓20g,焦三仙各15g,甘草10g,干姜8g,党参15g每日1剂,日服2次,服药6剂,患者症状减轻,无恶心,大便畅,余症同前,舌淡红、苔薄黄,脉沉弦 。以上方去党参、甘草,加紫苏梗15g,莱子15g,连翘15g;继服6剂,诸症明显减轻 。唯脘痞不舒,继以上方加减治疗1周,诸症消除而愈 。
按:患者证属脾虚胃弱,气滞湿阻,致脾胃升降失常,气机不畅 。方以二陈汤为主,取其温燥淡渗,益脾理气,加以千姜、白豆蔻温中化湿,厚朴、枳壳理气和胃,全方制湿理气、祛邪扶正,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若能食易饥,泛酸,舌红、苔黄者,属湿蕴化热,可、、,
上方加黄连、吴茱萸、连翘以苦辛祛湿 。若胸肋胀满,属肝脾不和者,加柴胡、川楝子等以疏肝理气和胃 。
3.林某,女,33岁 。胃脘痞满,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2周症见:胃脘痞满,食后加重,腹胀肠鸣,不敢多食,口干思饮,时泄泻,疲乏无力,面黄消瘦,舌质嫩红、舌中有少量裂纹、舌苔少,脉象沉细 。方用二至丸合二陈汤加减:药用茯苓20g,半夏15g,陈皮15g,甘草10g,山药20g,女贞子15g,早莲草15g,五味子15g,石15g,枳壳15g,桂枝15g,焦三仙各1g,薏苡仁30g水煎日1剂,服用6剂后,诸症减轻,继以上方加减治疗半月余,诸症消除 。
按:患者证属气阴两虚,脾失健运,水湿不化,以二陈汤健脾化湿,调畅气机,以二至丸、石斛、五味子、山药补脾胃之阴,加薏苡仁健脾化湿,桂枝以助温阳化湿,诸药合用而奏效 。
4.某男,30岁,1999年9月10日就诊 。主诉:上腹时灼热胀痛2年余,曾服三九胃泰、多潘立酮(吗丁琳)等治疗,效果不佳 。
现复发加重1个月,伴纳呆、口干口苦、时泛酸,大便溏黏,日1~2次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胃镜检查:十二指肠壶腹炎、糜烂性胃炎、食管炎 。证属湿热郁阻,胃失和降治以清热祛湿,和胃降气 。二陈汤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 。2剂后症状明显好转,1个疗程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
按: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影响,胃脘痛的辨证分型由传统的多虚寒、多气滞及虚实夹杂,转雨常见胃脘灼热、纳呆、呕恶、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等脾胃湿热之症 。脾胃位居中焦,主受纳水谷、消化与输布 。平素偏食油腻,加之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影响脾升胃降,而致水湿不运,日久生热,湿热蕴结,阻气机而致胃失和降,甚而疼痛;脾失健运,水湿上溢而苔腻;热邪蕴蒸则口苦口干 。方中的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再加清热之黄芩、栀子,以及木香、枳壳、砂仁、神曲、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之理气消食,共奏清热祛湿、和胃理气之效,使湿热得除,胃气得舒,从而取得满意的疗效 。
5.刘某,男,48岁,工人 。上腹疼痛、嗳气饱闷、嘈杂泛恶、反复发作8年 。近2年来症情加重,于191年5月5日到医院做胃镜检查,见胃窦部前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病理检查见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肠上皮化生,诊断为“性萎缩性胃炎”曾经多方,,。,
医治效果不佳,于1991年5月18日收住院治疗 。症见中脘饱闷、灼热,嗳气频频,脘痛绵绵,咽燥口干,心烦少寐,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弦细 。此乃气阴两虚兼气滞血瘀之症,遂以加味二陈汤加入理气活血之品,进服5剂后,胃中灼热感减轻,更进5剂则诸症悉减,经治1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又以前方化裁巩固疗效,2个月后复查胃镜见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胃黏膜活检见黏膜萎缩消失,腺体增多,肠上皮化生消失 。病告痊愈,于1991年7月20日出院 。
按: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病理特点 。部分学者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形成后不能逆转 。但近年国内有报道用中西药治疗获得一定疗效 。我们认为该病的病理机制虽然复杂,但大多数病例多因诸气郁滞、情志过用所致 。故以清代医家陈修园之加味二陈汤治疗,使肺气肃降,诸气俱调,病乃自愈,此法有别于一般的治疗方法方中百合其色白而入肺,使肺气降,则诸气俱调,并能养阴清热除烦;乌药顺气宽中,散寒止痛;沉香降气、纳肾、温中;二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全方共奏理气健脾、养阴清热之功 。但本方缺乏活血化瘀之药物,化瘀之力薄弱,故加入活血、凉血、化瘀之品,对于气阴两虚兼气滞血瘀之症更有独特之疗效 。该方药物组成虽偏重于理气,同时亦照顾到寒热、阴阳 。故既可治疗气阴不足、阴虚内热出现胃中灼热、口干欲饮、舌红少、脉沉细之胃阴虚,又可治疗脾胃虚寒、寒凝气滞出现脘痛隐隐、喜暖喜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之阳虚,同时还可治疗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之阴阳两虚之症 。在临床上根据寒热阴阳的偏盛偏衰,随症调节,灵活掌握药物剂量的比例,对提高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本组有效病例治疗前病理检查可见腺体减少,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血管减少及肠上皮化生,治疗后则可见腺体增多,黏膜增厚,黏膜肌层变薄,血管增多,扩张肠上皮化生消失 。胃镜下所见:治疗前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上常有颗粒结节,取活检时胃黏膜很少出血或不出血;治疗后颗粒结节消失,黏膜色泽变红或部分呈充血状,取活检组织时极易出血 。临床观察表明,加味二陈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肯定的疗效 。
6.田某,女,36岁,自觉心下痞满,胀闷不适半年余曾做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间断口服多潘立酮疏肝健胃丸等药,病情时轻时重 。近期症状加重,故来就诊 。症见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时有恶心,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滑 。笔者遂以痰湿辨证施治,予姜半夏9g,茯苓15g,陈皮9g,甘草6g,生姜3片,竹茹9g,厚朴9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第三天,症状明显好转,又连服1周,临床症状消失 。
7.齐某,男性,43岁 。2个月前饮酒后自觉咽喉不舒,伴胃脘部不适胀痛,胸胁满,嗳气频作,干呕上泛,口苦咽干,身困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 。胃镜检查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证属肝木不流,郁遏化热,升降失调,胃气不和 。即用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清热理气法治疗,药用:柴胡15g,黄芩9g,白芍9g,陈皮9g,半夏5g,炒积壳10g,白豆蔻9g,郁金9g,佛手9g,茯苓15g,广木香5g,炙甘草5g,生姜6g,每日1剂水煎服 。服上方6剂后胸胁满、胃胀痛及嗳气上泛均减轻,继服16剂诸症基本消失,再服3剂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 。
8.王某,男,33岁 。上腹部疼痛时作1年余 。某院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经用庆大霉素等药治疗效果不佳,而来本院诊治 。诊见:胃部疼痛,痞满不适,食后加重,嗳气时作,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面色黄晦,头目眩晕,舌淡、苔浊,脉滑 。证属痰湿中阻,治拟健脾理中,方以二陈汤加味:法半夏、陈皮、瓜蒌皮各10g,白芍15g,炙甘草、川黄连各5g,枳实6g,代赭石(先煎)蒲公英各30g 。水煎,每天1剂 。服药5剂后,诸症得减,上方加减继服20余剂,诸症皆除 。随访1年未见复发 。
9.王某,女,56岁 。1999年7月11日就诊 。患者胃脘部饱胀疼痛,口泛酸水20余年,近1周加重,伴恶心、呃逆 。曾行胃镜检查示:胆汁反流性胃炎 。西药予雷尼替丁、多潘立酮等治疗,效果不佳 。现患者胃脘部胀痛不适,吞酸、恶心,进食辛辣、生冷或硬食o,,,。
后,上述症状加重,纳差,大便稀,夜寐梦多 。查体:神清,精神弱,腹平软,剑突下压痛(+),肝脾肋下未及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治以清胆和胃,理气化痰 。方用:枳实、陈皮、法半夏、茯苓、柴胡、郁金、白芍、木香、元胡各10g,竹茹15g,黄连5g,吴茱萸3服药5剂后,患者症状减轻;守方继服15剂,胃痛、泛酸等症完全消失 。
按:胆属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痰热内阻,胃失和降则呕吐、吞酸 。方用温胆汤合左金丸、四逆散加减,具有清胆和胃、行气降逆之功效 。
10.陈某,男性,36岁,1998年8月10日初诊患者诉间断性胃脘痛3年余,时轻时重,曾服中西药物治疗无效 。近半个月来胃部满闷疼痛,伴吞酸、腹胀、纳差,时有嗳气,恶心,查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略数 。方予陈皮12g、半夏10g、茯苓15g、黄连10g、黄芩12g、石菖蒲15g、代赭石20g、鸡内金15g、柴胡12g、郁金15g、海蛸15g、竹茹15g、大黄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剂后诸症减轻,饮食增加,查舌苔薄黄,脉弦稍滑,上方去竹茹,大黄改为3g,继服10余剂,诸症消失 。嘱注意饮食情志调理,忌饮酒及辛辣,并予陈香露白片以善其后 。随访至今未复发 。
【二陈汤加减治胃炎医案、配方】按:本证为平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嗜酒过度,蕴湿生热,损伤脾胃,至湿热聚于胃腑,胃失和降,引起胃脘疼痛等一系列症状,用二陈汤加黄连、黄芩燥湿清热,用大黄引热下行,使热自大便而出 。诸药合用,使湿热去,胃气和而病愈 。
推荐阅读
- 二陈汤加减治呕吐医案、配方
- 二陈汤加减治胆囊炎医案、配方
- 二陈汤加减治黄疸医案、配方
- 二陈汤加减治脂肪肝医案、配方
- 二陈汤加减治慢性肝炎医案、配方
- 红参和天麻能不能一起煲汤
- 萝卜可以跟鸡一起炖汤吗
- 鸡肉纯汤怎么做 鸡汤怎么炖
- 二陈汤加减治眩晕医案、配方
- 二陈汤加减治心脏术后医案、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