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加减治胃痛医案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 。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
胃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机瘀滞,以胃脘部经常疼痛为主症 。该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多见,发病率较高 。临床症状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但同时兼有恶心、脘闷、嗳气、大便不调等 。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 。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 。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
临床上胃痛的治疗多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 。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当祛邪扶正并举 。然临证对于素有中阳不足,因感外寒或饮冷内伤等所致的胃痛,亦有用非常法治之而取效的报道 。
【临床应用】
张氏25以小青龙汤治疗胃痛,药物组成:麻黄12g,干姜12g,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2g,细辛3,半夏12g,五味子12g6剂,每剂水煎300ml,早晚分服,疗效较好 。
【病案举例】
张氏2观察病例1例,患者男,60岁,1990年9月28日初诊 。
有胃痛病史10余年,每至秋季则发作 。近4天来阵发性无规律性上腹疼痛,遇风寒或进冷食诱发或加重,伴恶心,饮食正常,每至睡前及晨起必呕吐酸水,每次约250~300m,舌淡苔薄白,脉沉滑 。上消化道钡透显示,在胃窦部小弯侧近角切迹处可见0.6cm乳头状龛影突出于腔外,十二指肠壶腹变形,基底小弯侧可见约0.8cm龛影 。
报告:①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②胃窦炎患者拒绝手术,要求中药治疗 。投小青龙汤原方,6剂,每剂水煎300ml,早晚分服 。10月5日二诊,诸症消失,惟感乏力,无其他不适,原方加黄芪30g、白术30g、白及20g,连服24剂,10月31日上消化道钡透示胃及十二指肠龛影消失,病告痊愈,至今未复发 。
按:小青龙汤系仲景所创,见于《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
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小青龙汤主之”再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1条、“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两条及“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一条 。故被后世广泛用于咳喘病外有风寒、内有水饮之患者,效果佳良 。然张氏用之治疗胃病亦有良效,理论依据: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互为表里,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胃为阳,脾为阴,胃以降为和脾以升为顺,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以营养全身 。外感寒邪,内客于胃;或饮食不节,胃失和降;或肝气郁结,横犯脾胃等,皆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使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胃喜润,临床中均注意到胃阴虚之病机变化,而忽视了润之过甚而致水饮内停的病机现象 。人体的水液代谢始自脾胃,胃与外界相通,最易受寒邪侵袭,加之以上所述致病因素都可使胃之受纳和脾之运化功能失常,而使水液代谢失常,停留于胃 。此与《伤寒论》所云:“伤寒,心下有水气”之病位病机完全吻合,故选用小青龙汤治疗胃病 。
【麻黄汤加减治胃痛医案】临床应用指证:①胃脘疼痛,遇风寒及进生冷食物易诱发或加重,晨起吐酸水或清水,量较多,遇温或采取保暖措施则症状减轻,病史或长或短 。②临证以烧心为主,胃脘隐痛,伴吐酸水或清水,遇风寒及进冷食加重,服西药抗酸药无效,一般病史较长③呕吐,每遇风寒则发作,呕吐物以黏液或清水为主,量或多或少,多见于体质较弱,平素脾胃功能差,病史一般较短 。④舌质一般呈淡色,苔薄白或滑,脉沉细或沉滑,亦有舌苔呈黄色,此为假象,可舍舌从证,放胆用之 。临床一般用小青龙汤原方即可,不做加减 。对脾胃虚弱型之病史较长者,当症状消失后,可据情加用温补脾胃药,或改投六君子汤等方继续巩固治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