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痛经医案

痛经是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 。西医学研究认为,痛经的痛感系多源性,由子宫收缩异子宫缺血、缺氧,性激素周期性变化和子宫峡部神经丛的刺激等因常
所致 。
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和肾功能有直接关系,也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相关 。痛经主要常见的病因是在肾气亏虚、气血不足的基础之上,加上各方面的压力,令肝气郁结,以致气血运行不顺,造成痛经 。因此,调经治疗大法以补肾、健脾、疏肝、调理气血为主 。痛经患者多因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相搏,致子宫冲任气血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子宫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发为痛经 。临床寒凝血瘀证较为多见,治疗应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主 。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痛经医案】【临床应用】
1.葛氏应用少腹逐瘀汤治疗95例病例,病程3个月~15年,疼痛时间持续2~5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52例,年龄13~38岁,平均年龄(24.75±6.58)岁;对照组43例,年龄13~37岁、平均年龄(24.37±7.40)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疼痛时间、疼痛程度上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病例均符合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及中医痛经寒凝血瘀证诊断标准 。
治疗组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 。方药组成:小茴香3g,姜6g延胡索9g,当归9g,川芎9g,肉桂3g.赤芍6g,蒲黄9g,五灵脂6g片姜黄9g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经前1周起口服,至经净停服,连服3个月经周期,停药后观察3个月经周期 。经期腹痛伴大血块排出或血块量多,加三棱9g,以加强破血行瘀之功;经期腹痛伴恶心呕吐,加半夏9g,姜竹茹9g,以和胃降逆;经期腹痛冷痛较剧,加艾叶6g,吴茱萸6g,以温经散寒;经期腹痛伴腹胀、乳房胀痛,加青皮9g.乌药9g,川子6g,以理气行滞 。
对照组口服月月舒痛经宝颗粒 。用法:开水冲服,每日2次,每次1袋 。经前1周起口服,至经净停服,连服3个月经周期,停药后观察3个月经周期 。
观察2组用药后及停药3个月经周期后经期腹痛的情况及其他伴随症状的情况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注》
结果治疗组52例,痊愈32例,显效15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23%;对照组43例,痊愈9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9.07%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
2.张氏用本方在经期治疗血瘀痛经63例 。处方:小茴香、蒲黄、当归、延胡索、五灵脂各10g,没药、川芍各6g,赤芍12g,肉桂、炒姜各3g 。加减法:寒重痛甚加炒姜、肉桂至6g散寒止痛;挟湿而泻加苍术、陈皮各10g,茯苓12g,祛湿;气滞而胀加香附、青皮各10g,枳壳12g,理气导滞;年龄小而寒轻者减肉桂、炒姜至1.5g,血瘀甚加没药至10g,赤芍至15g 。服法:水煎服,每天1剂,每月行经的第1日开始服药,服3~5剂,经停药即停,1个月经期为1疗程,服1~3个疗程 。饮食宜忌:治疗期间匆食寒凉生冷,忌油腻,以清淡温鲜为主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年随访未复发 。好转:病痛减轻,随访尚有少许血块 。无效:3个疗程后症状无改善 。治疗结果63例中,1个疗程治愈者23例,2个疗程治愈者25例,3个疗程治愈者10例,占92.06%;好转4例,无效1例,总效率为98.41% 。213.夏氏用本方治疗继发性痛经78例 。78例中年龄21~30岁30例,31~40岁39例,41岁以上9例,病程3个月~11年相当于西医子宫内膜异位症38例(49%),慢性盆腔炎25例(32%),其他15例(19%) 。按疼痛程度将痛经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13例,疼痛可忍受,能坚持工作或学习;中度23例,疼痛难忍,难于坚持工作或学习,需服止痛药,但全身症状不明显;重度42例,疼痛剧烈,不能坚持T作或学习,全身症状较重,甚至出现晕厥,必须使用止痛剂 。中、重度病例占83%,经中医辨证均为实证 。处方:小茴香12g,干姜5g延胡索30g,没药6g,当归9g,川芎6g,肉桂(后下)6g,赤芍药12g,蒲黄、五灵脂(布包煎)各12g 。服法:按疼痛程度不同,服药时间亦有所不同 。轻、中度:经前3天服至行经第2天,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或痛时服用3天;重度:平时隔日1剂,至经前1周始每日1剂,服至月经第2天 。经前1周勿食生冷瓜果及饮料,避免贪凉饮冷78例患者,多数连服3个月经周期,少数病例服药2个月消除疼痛,最长用药为6个月经周期 。治疗结果:78例中痊愈23例(29%)显效42例(54%) 。好转11例(14%),无效2例(3%),有效率为97%3
4.张氏用少腹逐瘀汤配合针灸治疗130例痛经患者,年龄13~38岁,病程3个月~12年,疼痛持续时间12小时~8天,轻度痛经42例,中度49例,重度39例 。并经中医辨证为寒凝血瘀证为主,或夹杂有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之证 。治疗方法:治疗组:①口服少腹逐瘀汤(由当归15g,赤芍15g,川芎6g,没药9g,延胡索9,五灵脂9g,生蒲黄9g,小茴香3g,干姜6g,肉桂3g等组成),呕吐剧加砂仁5g,吴茱萸6g;乳房、双胁胀痛加川楝子9g,香附12g;经水难下加益母草15g;腰痛甚加杜仲10g,续断10g,去没药避免攻逐过度伤正、每日1剂,经前3天开始服,连服7天,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②针灸治疗:穴位处方:气海、中极、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子宫穴 。操作:经常规消毒,用26号2寸毫针在上述穴位进针约1寸左右,行平补平泻手法,出现针感后,将艾绒搓成团,裹于针柄上点燃,灸3壮(约30分钟)后出针,经前3天开始治疗,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针灸3个月经周期 。对照组:以消炎痛片口服,每次25mg,每天3次,饭后半小时服,经前3天开始服,连服7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 。两组均停药后观察3个月经周期,然后统计疗效治疗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如下标准 。痊愈:疼痛消失,停药后经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者;好转:连续3次疼痛减轻者;无效:疼痛未见改善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65例,痊愈32例,好转3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38% 。对照组65例,痊愈25例,好转30例,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84.6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 。41
【病案举例】
1.患者,女,15岁 。2006年2月16日初诊 。主诉:经行小腹疼痛1年余 。现病史:每于经行第一日小腹痛甚,伴有恶心呕吐及腹泻 。曾服“止痛片”治疗,服后疼痛缓解 。平素肢冷,二便调 。来诊时处于月经前10天 。查体:形体较瘦,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
诊为痛经(冲任虚寒证) 。患者素体冲任虚寒或后天受寒饮冷,致寒邪克于胞宫,寒凝血瘀,冲任受阻,小腹疼痛治以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方以少腹逐瘀汤加减 。小茴香15g,干姜g,延胡索10g,川栋子10g,白芍10g,当归15g,丹参15g,川芎10,桂枝5g,香附10g,甘草10g4剂,水煎服,日2次 。
2006年4月2日二诊 。服药后月经于3月6日来潮,腹痛减轻,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但仍有经行腰腹痛 。原方加杜仲15g,水煎服,日2次,4剂而愈
按:过食生冷,或久居冷室,寒邪克于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致血瘀胞宫、不通则痛,故见经前及经期少腹疼痛,血得热则行,故热敷后可缓解疼痛,因此投以小茴香、干姜、肉桂以温经散寒;血得寒则凝,故见经血色暗有块,因此投以川芎、当归以养血、活血祛瘀;再投以延胡索、川子、五灵脂等化瘀止痛 。诸药共用可以使气血调和,冲任流通,经血畅行,则痛可止 。
2.李某,女18岁,学生 。2005年8月16日初诊 。末次月经2005年7月13日,患者经前经期腹痛3年,加重1年 。月经15岁初潮,3年来经前小腹冷痛,但尚能忍受 。患者平素嗜食生冷,经期不忌冰凉1年前经前贪食凉面后经前、经期腹痛加重,每逢经前即感小腹冷痛坠胀,行经第一日小腹冷痛尤甚,得热稍减 。自服延胡索止痛片,布洛芬缓解胶囊后稍能缓解 。此次痛经不能安卧,剧痛难忍,家属陪同急来就诊 。表情痛苦,小腹喜温喜按,二便调,月经量中等,经色紫暗,有血块,白带量稍多,色白质中 。苔薄白,脉沉紧B超示:未见盆腔器质性病变 。证属寒湿凝滞痛经 。治宜温经散寒,除湿活血,调经止痛 。急取风油精外涂中极,水道、次,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点压按摩,疼痛当即缓解,并给服加味少腹逐瘀汤6剂腹痛显着减轻,月经量较前增多,血块减少,小腹冰凉好转,连用3个月经周期,停药半年随访,疼痛消失,未复发 。
按:方中肉桂、小茴香、干姜、艾叶、乌药温经散寒除湿,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延胡索、五灵脂、蒲黄、没药化瘀止痛,苍术燥湿化浊,茯苓健脾渗湿,香附疏肝理气 。外用风油精涂穴位,取辛散止痛之功效,穴取中极、水道、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次、点压按摩 。中极属任脉经穴,通于胞宫,水道属足阳明经穴,冲脉又隶于阳明,中极和水道相配,功能温经止痛;次属足太阳膀胱经,功善调经止痛,三阴交能调气行血,合谷是手阳明原穴,功善行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与合谷相配,既可行气调血,又可健脾利湿 。诸穴相配有温经散寒,行气调经止痛之功效 。中药和点穴按摩联合应用,共奏温、,
经散寒除湿、活血调经止痛之效 。
3.陈某,女,35岁,2001年12月初诊 。主诉流产术后周期性痛经 。患者于2001年1月行人工流产术后,第一次行经前即感下腹部疼痛剧烈,月经终止后缓解 。术前无痛经史 。本次月经尚未来潮,即感下腹部疼痛难忍 。妇科检查诊为宫颈内口狭窄证属瘀血阻滞、寒凝气滞、冲任不畅 。治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小茴香5g,肉桂5g,干姜10g,延胡索10g,没药1g,赤芍10g,蒲黄10g,五灵脂10g,当归15g,川芎12g,艾叶12g,大黄9g5剂,水煎服 。
药后月经来潮,疼痛稍有缓解 。继守上方治疗1周,下次月经来潮前又守上方并加大剂量再服4剂,月经来潮,诸症均除随访1年未复发
按:本例由于手术器械损伤,以至恶血留滞,血行受阻,加之术后调摄不慎,以致寒凝血瘀,冲任不畅 。少腹逐瘀汤功能温经散寒,方中当归、川芎、五灵脂、蒲黄配延胡索、没药、赤芍、大黄活血化瘀、通腑止痛;小茴香、干姜、肉桂、艾叶温经散寒止痛;后期加白芍助当归补血调经 。诸药合用,使瘀血消散、冲任调畅,故获显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