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减治胃黏膜脱垂症医案、配方

胃黏膜脱垂症
胃黏膜脱垂症是由于异常松弛的胃黏膜逆行突入食管或向前通过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所致,临床上以后者多见.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胃窦部炎症有关,胃黏膜恶性细胞浸润也可发生本病.当胃窦部有炎症时,黏膜下结缔组织较松,胃黏膜和黏膜下层增生,当胃窦蠕动增强时,则黏膜皱襞很易被送幽门,形成胃黏膜脱垂.因此一切能引起胃剧烈蠕动的因素,如精神紧张、烟酒、咖啡刺激等均为本病的诱因.本病常与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并存其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症多见于30~60岁男性.轻症患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腹胀、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胃黏膜脱幽门而不能立即复位者,可有中上腹隐痛、烧灼痛甚至绞痛,并可向后背部放射,常伴恶心、呕吐.症状的出现常与患者体位有关.如右侧卧位时容易发生,左侧卧位时则较少,甚至不发生.
因进食可促进胃的蠕动,有利于胃黏膜脱垂的发生,故症状常与进食有明显的关系,但缺乏明显的周期性与节律性.服用碱性药物有时亦可使疼痛缓解,但其效果远不如对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显着.上腹部压痛可能是本症惟一的阳性体征.当脱垂的黏膜阻塞幽门管而发生嵌顿或绞窄时,上腹部可扪到柔软而有压痛的肿块,并出现幽门梗阻症状,伴或不伴消化道出血.
中医学将其归纳为"胃脘痛"、"痞证"的范畴."胃者,汇也,乃冲繁之要道,为患最易".其病因为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倦内伤以致脾失健运,或为寒热互结,或为湿热内蕴,或为肝木克土,以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中焦运化失司所致,病机属虚实夹杂.
【临床应用】
近年来,曹氏3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黏膜脱垂症54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92例均为门诊患者.治疗组54例,其中男28例,女26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4个月.对照组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46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6个月.所有病例均由X线钡餐检查或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其中合并浅表性胃炎55例,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例.治疗组以半夏泻心汤治疗:半夏6g,黄连6g,黄芩10g,党参10g,干姜6g,甘草10g,大枣5枚.肝胃不和加柴胡、枳壳,脾胃虚弱加黄芪、白术,泛吐酸水加海螵蛸、煅瓦楞子胃热重者加蒲公英、连翘,有瘀血者加丹参、当归.对照组用吗丁啉10mg,每日3次;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1个月后做线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治疗组54例,治愈22例,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6%;对照组38例,治愈11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6.2%.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
【病案举例】
王某,男,54岁.胃脘饱胀疼痛反复发作5年余,加重10天.诊见:
嗳气口苦,泛吐酸水,纳呆嘈杂,时而胃寒,夜寐不宁,面色萎黄,舌红,苔腻微黄,脉细弦.胃镜检查提示:胃黏膜脱垂.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寒热互结,中虚气滞,胃失和降.治法:调其寒热,消痞和胃.方药:半夏6g,黄连6g,黄芩10g,蒲公英15g,干姜6g,党参、白术各15g,百合30g,海螵蛸15g,煅瓦楞子10g,甘草6g,大枣5枚.每日1剂.服药15剂后,胃脘饱胀疼痛明显减轻,泛吐酸水大减,纳谷渐增,夜能入寐.
因患者大便干结,去辛温之干姜加瓜蒌仁以润肠通便.继服15剂后,诸症皆除获愈,胃镜复查无异常,随访1年未复发3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胃黏膜脱垂症医案、配方】按:对胃黏膜脱垂症,西医学无特殊的治疗方法本病以胃脘痞闷胀痛为主症,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为伤寒少阳病误下致痞而设.方中以半夏散结消痞、和胃降逆,干姜温中散寒,助半夏温胃消痞.黄连、黄芩、蒲公英苦寒清降、清泻里热,党参、白术、大枣、甘草健脾益气、补虚和中,海螵蛸、煅瓦楞子制酸止痛,百合养心安神健脾.本方寒热并用以调阴阳,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降.佐以甘温之品,顾其脾胃之本,补泻同施、标本兼治.现代研究证实,半夏、干姜具有调节和恢复胃肠平滑肌正常蠕动功能,黄连、黄芩提取物有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党参、甘草、大枣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临床观察证明,半夏泻心汤具有良好的保护胃黏膜以及解痉、消炎、止痛之功效,是治疗胃黏膜脱垂症的有效方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