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平时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六 )
刘知几在史书编纂之法《史通》里说:又叙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
到了汉代,文言文一般要经过注疏才能看懂,而那时候距离秦代仅仅百年。
我们现在看近一百年前的清末民初录音录像,里面的汉语在我们看来和现在的几乎完全无区别。现代人看近1000年前的白话文小说戏曲也无压力。
假设文言文是先秦时期的口语,为什么汉代的人读秦代时期的“口语”却压力山大,再看看秦代刘雄写的著作《方言》里面记录了大量和书面语不一样的地区语言,这些来自楚地晋地鲁地等的方言和口头语却没有记录在除此之外的其他文言文文献里。这些地区所揩写的文章全是风格一致的文言文。
这就如同香港的作家会用大陆语言来写作,但香港的口语绝对是不一样的,举例:"我回家吃饭"和“我返屋揾食”。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至少在秦代甚至更早,文言文是和口语不同的。甚至有可能文言文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和口语脱节。
事实上文言文或者类似的精简式文法,在直到现代还在应用于某些惜字如金的领域,正如同我们在现会实中说你老婆昨晚刚生了个大胖娃娃,希望你赶快回家看望。
而电报里则写:
妻昨夜诞一子望速归。
文言文相当于是rar压缩过的形式,口语是解压出来的完整版。
————更新ps:————
有评论说秦代之前没有刀刻竹简的,这里有考古证据
春秋吴城出土刻字竹简_马崧良子_新浪博客
历史上使用刀刻书写文字的历史经历过刻甲骨文和金文,还有刀刻竹书等。
其中竹简在周朝到战国时期是存在墨书和刻写两种书写方法的。一般来说那个时代的书写文书是墨书为主流,而刻写常常应用于双方立的契约。
契约里的契字指的是刻写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里这是一个人拿着刀在刻字的形象。
竹简的书写成本高不光体现在制作难度上,还有体积大重量高运输难度大等原因。
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竹简文书高达上百斤最多也就几万字而已。而这些文书有些是几百上千里运来的,成本可想而知。
而秦始皇下面的大臣批阅的竹简就更多了。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就用了3000片竹简。
然而以上还不是书写成本的大头。
假设纸张从未发明过,一本百万字的水浒传用竹简记载的话,按100斤5万字计算全本水浒传重达近一吨!它要用几辆牛车拉走,放在家里要用好十几个书架保存。
四大名著买一套,你就得把儿子的卧室腾出来放书了,再或者买一套房子。
先秦时期志怪文学山海经3万多字在那时候已经算鸿篇巨制了。
这就是高成本低效率。纸张没发明之前,最好的解决的办法是用文言文写书,利用降低字数来降低书写成本。
什么,嫌竹简成本高?用帛书,陶文,青铜器试试,绝对会让普通读书人倾家荡产。
上面是以青铜器作为媒介的买卖契约。
竹简已经是当时成本最低的媒介。
就拿老年导师和我的通信来说,最开始用纸写的是白话文,后来手机信息则变成半文半白的电报体,答曰:手机打字麻烦。
----------再补充一些--------
纸张发明后数百年间仍然是价格昂贵的昂贵到什么地步呢?至少在之后的数百年里纸张仍然是贵族用品。
三国西晋那时候一刀纸(一百张)大约一千文,折合一两银子,而普通人月入几两银子~~
到南北朝之前竹简和帛书也一直同纸张一起在使用,那个时期纸张的制造成本不见得比其他媒介便宜多少。
南宋叶梦说过:“唐以前,凡书籍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
到宋朝时印刷术和造纸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纸张和印刷成本降低了,寻常百姓可以烧纸钱了,明清时百姓可以用纸擦屁股了(唐朝皇帝都舍不得用纸,而是用竹片~~~)。
而白话文偏偏在【造纸术和印刷术得到极大发展,价格相对低廉】的宋朝出现,在【技术更发展,价格更低廉】的明清时期得到极大发展,这绝不是巧合。
清朝一代文宗阮元的《文言说》里也认为文言文发明的原因就是为了简化书写成本:“古人无笔砚纸墨之便,往往铸金刻石,始传久远;其著之简策者,亦有漆书刀削之劳,非如今人下笔千言,言事甚易也。”
文言文和电报体其实是一回事。
最初的文言文可能和以下的这样的网络精简语比不见得有多高大上:“喜大普奔”“来信砍”“挽楼尊”“不明觉厉”等等。
推荐阅读
- 蚝油瓶内发霉还能吃吗
- 片段 两大学生晚会现场配音《甄嬛传》片段走红:两人是“哪吒”的学生,平时热爱配音
- 演技 用演技说话!邓伦凭优秀作品入围第六届中国电视好演员候选名单
- 科学家 为了能让霍金说话,科学家在他的轮椅上装了很多你不知道的黑科技
- 汪苏泷 《桃花坞》汪苏泷说话不遮掩,后期辛苦改字幕,网友:没必要
- 嘉宾 向往迎来最没存在感嘉宾,不仅说话没人听,黄磊更是直接打断
- 蔡康永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你值得拥有
- 名利场 对7个人用7种说话方式,苏芒的社交堪称教科书,18年名利场没白混
- 李晨 沈腾你们为啥不离开《跑男》杨颖李晨没说话,郑恺的回复让人落泪
- 张翰 桃花坞刚开播就翻车,嘉宾说话“不带脑”,收视率让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