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发热医案

口腔温度超过37.3℃,腋下温度超过37℃,直肠温度超过37.6℃,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认为是发热 。发热一般分为超高热(体温在41℃以上),高热(38℃以上)与低热(体温37~38℃左右) 。发热持续2~4周称为长期发热 。引起发热的原因甚多,可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2种,前者包括病毒、细菌等感染,后者包括抗原-抗体反应、激素和环境温度升高等,均可使人的体温升高 。
中医学认为发热分内伤发热和外感发热两种 。内伤发热主要是由于劳累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抑郁,瘀血停着等因素所引起,而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亏虚则是本证的基本病机 。外感发热多系感受外邪,正邪相争而为 。起病较急,病程短,发热持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且初期多发热恶寒并见,其恶寒虽得衣被而不减,常伴头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 。
【病案举例】
1.陈某某,男,21岁,农民 。因大忙季节,早出晚归,劳作田间 。一日觉软弱无力,不思食,自谓太累,未诊治 。1周后,上症加重外,似觉怕冷,到卫生所求治,体温3℃,先后用“安乃近”,“四环素”,“青、链霉素”等治疗2周未效转县医院就诊,以“氯霉素”,“红霉素”治疗,发热仍不退,乃转中医治疗 。证见形瘦,面色黑黄,神疲倦,少气懒言,肢软乏力不欲食,食后脘腹作胀,口干,舌苔薄黄无津,脉虚细 。体温38.3℃病已月余,以补气健脾,益胃消导为法,拟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g,白术15g,茯苓9g,山药15g,莲子9g,砂仁3g,陈皮g,桔梗4.5g,炒麦芽12g,神曲12g,大枣5枚,炙甘草6g,2剂 。二诊:服上方2剂后,发热退,体温36.8℃ 。精神好转,思食而纳不多,脘腹作胀减轻 。
仍以原方续服2剂以巩固疗效 。药服3周后,有同寨人来诊,言陈某某服药后不再发热,且已下地干活 。
按:此例发热月余不退,虽因农忙而早出晚归,但无寒湿雾露所伤之征,皆劳累过度,内伤脾胃之象 。对于劳损过度损伤脾胃,脾虚阴火发热者,李东桓遵循《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开创了“甘温除大热”的治法 。李氏指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 。脾胃为元气之源,气机升降之枢 。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则阴火盛、治必以甘温益气培补脾土,复其升降之机,使元气充沛,脾气升发,阴火得以潜降,其热自平 。但因患者有口干,苔薄黄无津等脾胃阴伤之证,恐补中益气汤中辛味升发有伤阴之嫌(因胃阴不足,若予升阳之品,似有无根升发之弊) 。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参、苓、术、草、大枣甘温补气健脾;山药、莲子平补脾胃之阴,无偏寒偏热之弊,且能内敛阴火;更伍以桔梗载诸药上浮以升发脾气 。使元气得复,阴火潜敛,发热自退,使用过多种抗生素罔效的发热一证获愈 。从此例可见,对“甘温除大热”是否一定掏守补中益气汤,似应扩大视野,根据患者病因、病机的不同,观临床症状的各异来立法、处方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发热医案】2.李某,男,28岁,农民 。1998年10月19日就诊 。刻述:周前因利用休班于田间务农,劳作努力,渐觉疲乏少力,不思饮食,午后发热,胸闷身重,时有恶心欲呕,以为太累,未诊治;近月渐感诸症加重,又增便不爽,午后热甚,遂到当地村卫生所求治,当时体温38℃,先后用安乃近、APC、四环素、青霉素等治疗至今,诸症反见明显,更增口干,食后脘腹作胀,小便黄少查:形体消瘦,面色黑黄,神疲倦怠,少气懒言,黄少津,脉虚细,体温38.3℃ 。三大常规各项指标无明显异常;肥达反应及胸透均无异常发现 。证属脾胃运化无力,湿郁发热 。治宜调理脾胃以助运化,利湿清热 。以参苓白术散合三仁汤化裁:白术、茯苓、山药各15g,薏苡仁、滑石各30g,党参、杏仁、蔻仁、扁豆、竹叶、法夏、厚朴各10g5剂嘱每日1剂,1日3服,每次150ml 。复诊:热退神清,食欲增加,诸症几无,唯觉脘腹于食后稍有饱胀不适 。上方去三仁、滑石、竹叶,加砂仁6g,陈皮、焦三仙各10g 。续服3剂 。服上方后1周来告:已康复如初,劳作自如 。
按:本例属田间劳作,伤于寒湿,郁而发热 。湿困脾土,脾失运化,水谷精微不能输布,筋骨肌肉失于濡养,故有神疲乏力等证 。脾胃失升清降浊之司,气机为湿所阻,故有不欲饮食、时有恶心欲呕、胸闷身重等证 。健脾益气与芳香化浊之品协同作用,共达扶正气、助运化、解身困之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