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眩晕医案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 。中医辨证分为以下证型: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瘀血内阻、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等型 。
【临床应用】
李氏等48以当归芍药散治疗眩晕证,其中梅尼埃病9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2例,动脉粥样硬化20例,晕动病1例 。基本方为:当归20g、川芎15g、白芍20g、茯苓20g、泽泻30~60g、白术12g瘀象明显者加川芎量至30g,另加丹参、桃仁等;痰湿证象明显者加陈皮、天麻、菖蒲等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症状严重者,配合静脉输注川芎嗪等 。治疗效果:32例患者眩晕证状均有程度不等的好转,其中21例症状完全消失,得到临床痊愈;好转11例,其中有2例复发 。
【病案举例】
1.叶某某,男,52岁,干部 。患者自诉近年来经常出现头晕,伴失眠,记忆力减退,查血压:105/90mmHg,耳折征阳性,有老年眼环,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腻,脉弦涩 。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诊断:眩晕 。
辨证:痰瘀阻滞型、以瘀为主 。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兼健脾祛痰 。
处方:当归芍药散加味 。
当归20g、川芎20g、白芍20g、茯苓20g、泽泻30g、白术15g、丹参30g、桃仁12g、红花6g、天麻10g、水蛭3g(冲服)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服药3剂后患者上述症状明显好转,继服10余剂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上述症状再未复发 。
按:中医眩晕症状相当于西医的梅尼埃病动脉粥样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及高血压病等病 。中医认为“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眩晕之证多为痰浊蒙蔽清窍,故以化痰为要 。眩晕日久则血瘀,案中患者舌质紫暗,边有瘀点就是血瘀之证,故以当归芍药散养血柔肝息风,健脾燥湿祛,加丹参、桃仁、红花水蛭以活血,增天麻以止眩晕,诸药相合,标本兼治 。
2.某男,50岁,2004年3月18日初诊 。自述多日睡眠久佳,晨起即觉天旋地转如乘舟车,心烦,呕吐频频,静卧不欲睁目,平素时觉胸闷气短,嗳气时作,情绪欠佳,查其舌体胖大,苔白而腻,脉弦微滑 。
辨证:肝脾失和、痰湿中阻、逆而上冲 。
治法:调理肝脾、降逆止呕
处方:当归芍药散合小半夏汤 。
当归10g,芍药15g,川芎6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5g,姜半夏10g,生姜10g,水煎服3剂,药后呕吐止,眩晕减,效不更方,继进5剂,诸症渐退 。
按:眩晕一证,其病机多责于风、火、痰、虚,临证宜随症施治 。
此患者乃肝气久郁,横克脾土,气机失畅,聚湿成痰,痰气上冲,致使眩晕,呕吐诸证 。方用当归芍药散调肝理脾以治本,小半夏汤,降逆以治标,本正源清,而获效验 。
3.马某,男,65岁,2005年元月9日初诊 。自觉头晕,时轻时重,伴恶心,胸闷,纳差,肢体困倦,多梦易醒,健忘,偶有耳鸣,历时1年余,舌质暗红,苔白腻
诊断:眩晕
辨证:肾虚,痰湿瘀阻滞,清阳不升 。
治法:固肾健脾、化浊祛瘀 。
处方:白术12g,泽泻24g,茯苓12g,当归9g,川芎9g,赤芍9g,熟地黄12g,山药10g,枸杞子9g,菊花15g,半夏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
3剂后,头晕、胸闷、肢倦、纳差等症减轻,恶心消失,但仍多梦眠差,上方加龙骨25g,琥珀4g(冲) 。8剂后诸症基本消失,嘱患者再服20剂,诸症悉除 。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
【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眩晕医案】按:患者年高肾虚,加之脾虚失健,湿邪内生,湿停必影响气血运行,久则导致瘀血内生,湿瘀互相为患,阻遏气机,浊阴不降,清阳不升,蒙闭清窍而致头晕 。方中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熟地黄、山药、枸杞子、菊花补肝肾、清头目;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半夏降逆止呕;龙骨、琥珀安神 。全方共奏固肾健脾化浊祛瘀、安神之功 。药证合拍,故能药到病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