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加减治慢性肾炎医案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为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 。
由于本组疾病的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化 。可归属于“水肿”的范畴,中医学水肿定义:各种原因导致的体内水液运行障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部、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称水肿,亦称为“水气 。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与肺、脾、肾、三焦各脏腑密切相关 。依据症状表现不同而分为阳水、阴水两类 。
【病案举例】
1.陈氏治疗病例,患者,女,反复全身浮肿1年余 。诊见:形体肥胖,胸腹胀满,纳少,时泛酸水,便溏,尿少,舌胖大色淡自,边有齿痕,苔薄,脉沉细 。西医诊断为;慢性肾炎证属元阳不足,水湿内泛 。治拟扶元通阳,益肾利尿,茯苓四逆汤加减 。用药;茯苓12g党参9g,淡附子6g,干姜3g,炙甘草3g,怀山药12g,补骨脂9g,椒目3g 。服上药7剂后,小便转长,浮肿稍退,腹部仍感胀满不舒,舌苔微黄,此乃阳气始复,湿邪外达之象 。宜乘势利导,通阳利水,药用:肉粉(吞)1.5g,五加皮9g,苓皮9g,青皮6g,冬瓜皮、冬瓜仁各6g,泽泻6g,人参叶6g,佩兰叶6g.7剂后全身浮肿退尽,腹部已宽,纳增,大便正常,本元始固,水湿渐化,仍用温化,用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合翟附通阳汤加减善后 。
【四逆汤加减治慢性肾炎医案】按:本案通过脉症合参,辨证为肾阳虚衰温化无力,水泛全身 。
一诊时用茯苓四逆汤温通肾阳 。二诊时肾阳始复,故药以行气利水化湿为主 。瞿附通阳汤(翟麦、淡附子、怀山药、茯苓、天花粉、椒目、路路通、车前子、怀牛膝),由《金匮要略》瓜蒌瞿麦丸(天花粉、茯苓、山药、附子、瞿麦)演变而来,具有温煦脾肾,行气利尿之功,凡阳弱气困,水停不行,肢体浮肿,舌淡脉迟者,均可服用 。
2.刘氏治疗病例,魏某,男,45岁,1988年5月25日初诊 。患者1年前因劳累过甚出现下肢浮肿,伴畏寒、心悸等症 。经服西药愈而复肿,未能根治 。证见胫足部呈指陷性浮肿,畏寒肢冷,气短,喜长吸气,偶发心悸,口唇色淡,舌质淡,苔薄白,六脉沉弱证属肾阳气虚,水湿停聚 。治宜温肾阳、纳肾气,佐以利水,方药:茯苓、山茱萸、车前子(包煎)各15g,红参10g(另煎),制附片30g(先煎),炮姜,炙甘草各6g,肉桂粉5g(冲服),胡桃4个(去皮),水煎服 。
服药6剂,浮肿,心悸消失 。继服10剂,病愈 。随访至今未复发 。
按:患者因肾阳,水湿停聚,从而导致腰部以下的水肿,属“阴水”,所以治疗当以温补脾肾,利水消肿方中用红参、制附片、炮姜、肉桂、山茱萸,主以温补肾气,用茯苓、车前子、胡桃利水消肿 。
3.左某某,女,65岁,社员 。患慢性肾炎、肾性高血压10余年 。
初诊:神疲欲寐,语声细微,头目眩晕,心烦难眠,四肢厥逆,下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 。脉沉微,舌尖微红,苔白滑 。血压200120mmHg,尿常规:蛋白(+++),管型(+),红细胞(+)此属阴盛阳浮,水气不化所致之水肿 。急宜甘温骤补,复阳化气,方用四逆汤加味:附子6g,干姜5g,炙甘草6g,党参9g,茯苓12g,3剂 。二诊:病见起色,语声清晰,水肿渐退,腰痛复作,血压160/100mmHg,余症同前 。效不更方,上方加桑寄生12g,杜仲12g,益母草12g,续服5剂 。三诊:肿已退尽,余症悉消,血压30/90mmHg,尿常规:蛋白(+) 。嘱服桂附地黄丸以固疗效 。
按:病久必虚,真阴暗耗,遂致先竭其阴,后竭其阳,阳虚挟水气不化则致水肿,以回阳益阴、化气利水之法为治而取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