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常江:算法时代的新闻公共性


逻辑|常江:算法时代的新闻公共性
文章图片

资料图 。 图片来源:Unsplash
新京报讯(采访人员 张笑缘)当算法在一个社会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 甚至使新闻业出现结构性变化的时候 , 我们应该如何立足于这个现状 , 并对一些基础性价值理念的走向作出反思?
为此 , 6月18日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智媒研究中心、新京智库联合举办了“算法善用 智能人文:智能信息的多学科融汇”的线上高端论坛 , 与会专家就算法技术展开讨论 。
会上 ,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 , 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常江表示 , 新闻业的数字化带来了新闻生产自动化、新闻经验个人化、新闻业态去专业化、新闻认知情感化 , 相应地导致“黑箱”“孤岛”“极化”“脱嵌”等反公共性特征 。 这些现象背后的内涵和成因值得关注 。
【逻辑|常江:算法时代的新闻公共性】常江表示 , 当前对数字新闻有四种理解 。 一是“活动说” , 把数字新闻看作是数字时代的网络化新闻生产、流通和消费活动的总和 , 或是将数字新闻看作传统新闻在新技术条件之下的一种延续 。
二是“文化说” , 即是数字时代新的新闻的实践与新的新闻的修辞 。 它不只是活动 , 同时还也包括活动背后所具有新的文化生产逻辑和结构 。
三是“过程说” , 数字新闻不是一个本体性的概念 , 而是一个转型中的新闻状态 。
四是“关系说” 。 今日对于信息的理解 , 在很大程度上要超越传统的信息框架 , 它应该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可供性 , 并兼有网络化、行动性和情感化特征的一种新型公共信息关系 。
而不管是哪种形态 , 都能够从中得出一个基础结论 , 也就是数字新闻和数字新闻业的发展基本上是算法化带来的后果 , 是人工智能技术或其他类型的智能技术介入到了新闻的过程和实践当中 , 使得原本由人控制和操纵的生产、流通和接受的过程 , 现在出现了部分甚至完全自动化 。
学界和业界要共同探讨和形成一种观念共识 , 建立一种立足于生命的、神圣的、全人类可以共享的普遍伦理 。 这种思路可以很好去应对、去指向数字化的超地域性、全球性所带来的的问题 。
同时 , 要培育用户的数字素养 , 一种对于技术本身的运作逻辑和它的文化偏向的素养 。 这样可以从认识论上去破除“黑箱” , 哪怕有些东西永远无法透明化 , 但却能够认识到其中“黑”的逻辑是什么 。
此外 , 在治理层面 , 要多元主体参与 , 能够让我们去反思数据滥用 , 提高数据信息透明度的治理结构和逻辑 。
采访人员:张笑缘 编辑:郑伟彬 校对:李世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