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痧/猩红热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概述】
喉疵,又名烂喉痧,以发热,咽喉肿痛,甚则腐烂,皮肤有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疹后脱皮为其特征,是由痧毒疫疬之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古文献中又有丹痧、疫喉、丹疹,烂喉丹痧之称 。现代医学称为猩红热 。
【辨证治疗】
1.邪侵肺胃
临床表现:骤起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咽喉红肿疼痛,皮肤潮红,隐约细小红点如绵纹,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
立法: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
主方:解肌透瓶汤(丁氏医案》) 。
加减:咽肿痛而见白腐者,加锡类散(《温热经纬》)吹喉 。
2.毒在气营
【喉痧/猩红热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临床表现:壮热面赤,口渴饮引,咽喉红肿腐烂,皮疹密集,色红如丹.甚则疹色紫如瘀点,舌红绛起刺、苔少,脉洪数 。
立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
主方:凉营清气汤((喉痧证治概要》) 。
加减:若丹癞布而不透,加淡豆豉、浮萍,表散;伴便秘、苔糙,加大黄、玄明粉,通腑泄火 。
3.疹后伤阴
临床表现:丹痧渐退,低热留恋,咽喉糜烂疼痛亦渐减轻,舌红少津,唇口干燥,脉细数无力 。
立法: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
主方: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
加减:低热不解者,加地骨皮、银柴胡,清虚热;食欲不振者.加佛手、麦芽,升发胃气;大便秘结者,加知母、火麻仁,润肠通便 。
4.痧毒内陷
临床表现:高热神昏,头痛呕吐,抽搐,舌红绛、苔黄糙,脉数 。
立法:镇惊熄风
主方:紫雪丹(《和剂局方》)或安宫牛黄丸(4温病条辨》) 。
加减:痰多,加鲜竹沥冲服;抽风不止者,加钩藤、蝉衣、地龙;皮疹紫红,甚或可见瘀点、口干,唇燥者,加生地、知母、丹参、元参、紫草等活血凉血,5.余毒未尽
临床表现:胸闷心悸,发热多汗,神疲乏力,关节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数无力 。
立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
主方:炙甘草汤(《伤寒论》),
加减:肢节痛,加木瓜、伸筋草,舒筋活络;胸闷,加瓜蒌、枳壳,宽胸利气 。
【其它疗法】
1.单方验方
(1)黄芩、板蓝根每日各10~15克,水煎,分3次服,连用3天,对丹痧的防、治均有疗效 。
(2)石青合剂(生石膏1800克,大青叶900克·生甘草240克,上药加水熱煎去渣浓缩至450毫升,再加糖浆150毫升)每日用量30~60毫升 。
2.外治
(1)锡类散(《温热经纬》)吹喉,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
(2)玉枢丹(百一选方》),以醋调,外敷咽喉肿痛处 。
3.体针
取穴:风池、天柱、合浴、曲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阴交 。用泻法,每日1次 。
【文献参考】
1.此证系邪气袭胃合渣滓蕴酿而为热毒之气,由食管上熏咽喉红紫腐烂·外蒸肌肤而见疹点,其实只一内热实证是也 。治宜荡涤简而且易,夸何以散风托疹之药误投贻害死者甚速,一家传染相继云云,剧为可悯 。(《痧喉正义·王聘之论痧喉》)2.夫丹痧一症…**解表清热:各有所宜+治之得当,愈不移时,治·420失其宜,锅生反掌,无非宜散,宜清之两途也….再此症愈后,每有四肢痿痛,难以屈伸之状,盖由火烁阴伤,络失所养,宜进滋阴 。(《吴医汇讲*祖鸿范》)3.丹痛,乃急性时行疫病·由瘤毒疫疬之邪所引起 。临床以发热,痧疹、嗮喉先红肿后溃烂,莓样舌,唇口四周苍白为特征 。临床证治分为邪侵肺卫、毒在气营、疹后伤阴三证 。其中变证多于毒在气营阶段,尤其痧毒炽盛,形体虚弱时发生 。本病治疗,初用宣透清咽之剂,继以解毒凉血,终养其阴 。(《中医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
【调护、禁忌】
1.本病患儿应及时隔离治疗7天 。
2.健康儿童接触本病,应检疫12天 。
3.对疑似患儿·亦应及早隔离并治疗 。
4.保护易感儿童,流行季节,不到公共场所,以免感染 。
5.本病患儿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忌辛香燥热食品,宜清淡富营养饮食+还应注意保护皮肤及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含漱 。
【西医诊断考】
猩红热:
本病是由乙型(B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8岁发病最多 。引起本症的链球菌能产生红斑毒素,感染后有发热、咽峡炎,约24小时出现皮疹,其特点为全身皮肤鲜红弥漫充血,在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处皮疹形成横线状疹,称帕氏线 。此外有口周苍白及草莓舌 。皮疹约2天内遍及全身,然后渐次消退:1周左右开始脱皮,轻者为糠屑样,重者呈大片状脱屑,四肢及手足较明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