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解毒汤加减治慢性骨髓炎医案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因各种感染因素造成的骨髓炎症,以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
化脓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组织感染,其致病菌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较少见的有白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骨髓炎的发生必须具备2个条件,即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同时存在 。高度感染力的细菌侵入人体是外在因素,全身或局部骨骼的抗菌力降低是内在因素 。急性骨髓炎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 。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如脓液早期穿入骨膜下,再穿破皮肤,则骨质破坏较少;但脓肿常在髓腔蔓延,张力大,使骨营养血管闭塞或栓塞,如穿出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后使大片骨膜剥离,使该部骨皮质失去来自骨膜的血液供应,严重影响骨的循环,造成骨坏死 。其数量和大小,视缺血范围而定,甚至整个骨干坏死 。由于骨膜剥离,骨膜深层成骨细胞受炎症刺激而生成大量新骨,包于死骨之外,形成包壳,代替病骨的支持作用,包壳上可有许多孔洞,通向伤口形成窦道,伤口长期不愈,成为慢性骨髓炎 。
慢性骨髓炎中医称“附骨疽”、“骨蚀”,是骨组织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中医学早在《内经》已记载:“热气淳盛,下陷肤夫,筋骨枯”,“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盛其热,则骨疼内枯,内伤骨,为骨蚀” 。多因表邪未尽或正不胜邪,余毒附骨,腐骨蚀髓,反复不愈而成 。西医学认为在急性骨髓炎时期感染未能及时控制,反复发作演变成慢性;或低毒性细菌感染,在发病时即表现为慢性骨髓炎 。患者久病气血不足为其发病的根本原因,而湿热邪毒、气血淤滞则为疾病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故治以补益气血,托毒生骨为主,佐以清热除湿,化瘀解毒,标本兼治,攻补相施,取效明显 。
【病案举例】
韩氏观察病例:本组男36例,女20例最小者9岁,最大者56岁;病程3年内者39例,3年以上者17例,最短1年,最长15年;病变部位:股骨13例,胫骨34例,跖骨3例,肱骨2例,指骨4例 。临床表现为患肢疼痛、增粗或畸形,或窦道反复流脓水,长期不愈,形瘦,自汗或盗汗 。均经线摄片证实 。
治疗方法:内治法:采用托毒生骨汤加减,方用黄芪60g,当归20g,骨碎补30g,紫河车10g,山萸肉12,鸡血藤30g,透骨草30g,山药30g,白术15g,甘草6g 。局部红肿痛明显,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内蕴者,加黄芩15g,连翘20g;肢体肿硬,关节不利,舌苔淡,证属瘀血结滞者,加制乳没各10g穿山甲10g,活血通络;畏寒肢冷,脓水清稀,证属阳虚者,加鹿角胶30g,附子10g;低热盗汗,苔少脉细,证属阴虚者,加地骨皮2g,秦艽15g,鳖甲10g;病在上肢者加川芎9g;下肢者加川牛膝15g;排脓时加白芷12g,皂角刺15g 。外治法:黄连500g,黄芩500g,黄柏500g,连翘400g,茜草500g,地榆400g,水煎取汁装瓶备用X线发现有死骨者,须行死骨摘除术 。有瘘管者要彻底切除,部分长管状病骨,给予钻孔开窗、灌注引流及外治药液湿纱布行伤口引流一般情况下湿敷于破渍的疮口处,每天换药1~2次,脓少后改隔天1次,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直至伤口愈合 。
治疗结果:本组疗程最长110天,最短25天,平均32天 。56例中痊愈42例(73.2%),显效8例(14.3%),有效4例(7.1%),无效3例(5.4%) 。随访3年以上23例,无复发;随访1~3年15例,3例复发;随访6个月~1年8例,无复发 。
【黄连解毒汤加减治慢性骨髓炎医案】按: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取中药灌注引流、湿敷可使药液直达病所,不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而且有利于骨髓内肉芽组织的生长填充,能使伤口早期愈合,提高疗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