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加减治小儿支气管炎医案

支气管炎在小儿时期很常见,大都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 。在发病开始时,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鼻塞、流涕,以后逐渐出现断续的干咳 。病初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嗽有痰,初为黏痰,很快变成脓痰,经过5~10天后,痰液变稀,咳嗽逐渐消失 。发病时可无热或发热38.5℃左右,热度经2~4天退去 。在婴幼儿时期,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炎,称喘息型支气管炎多见于2岁以下虚胖小儿,往往有湿疹及过敏病史 。起病不久就出现哮喘症状,可反复发作,一般到入学年龄时症状消失,仅有少数至年长后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其发病原因可能为患儿对感染过敏而表现为支气管痉挛,引起喘息 。
【临床应用】
徐氏观察小青龙汤和六君子汤交替使用治疗喘息型支气管炎患儿 。全部病例共72例,均来自1997-199年门诊喘息型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2例治疗方法:发病期两组均常规治疗,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每天50mg/kg,分3次服)、舒喘灵(每次1.2mg,每天2次)及自配的祛痰合剂(内含10%远志酊及2%杏仁水,每次5ml,每天3次),喘鸣严重者,给予口服强的松,每天1mg/kg,共3~5天 。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服小青龙汤 。方剂如下:麻黄3-5g,桂枝6g,千姜3g,细辛2~3g,五味子6g,白芍6g,半夏6g,甘草3g,每天1剂水煎后分2次服 。至咳喘症状和肺部体征消失改为缓解期治疗 。缓解期治疗组服用六君子汤 。方剂如下:党参9g,白术6g,茯苓6g,甘草4.5g,陈皮6g,半夏6g,生姜6g,大枣3枚,每天1剂,水煎后分2次服,每周服2天,疗程1年 。如有复发,治疗组改为小青龙汤加常规治疗;对照组口服左旋咪唑(每天2.5mg/kg,分2次服,每周服2天,停5天,疗程1年)加常规治疗 。结果:治疗组痊愈时间明显缩短,治疗组为4.0±2.0天,对照组7.5±2.5天;复发频度治疗组为2.5±0.5次/年,对照组4.5±1.0次/年 。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 。
谢氏2将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295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60例,对照组135例 。方法:对照组给予氨茶碱、非那根止喘,抗生素控制感染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小青龙汤:麻黄、细辛、炙甘草各3g,桂枝、姜半夏、五味子各6g,干姜4g,白芍9g,随症加味 。喘重痰多加白芥子、皂荚各6g,葶苈子9g;发热痰黄、苔黄加黄芩4g,鱼腥草9g,虎仗根15g;喘息频发,面色白,四肢逆冷,去桂枝加制附子、肉桂各9g;有湿疹、过敏性鼻炎加地龙15g,僵蚕15g,夏枯草9g,水煎成150ml,分3~4次,口服 。2岁以内每次服10~15ml,2~5岁每次服1~20ml,5~8岁每次服20~30ml 。结果:①咳喘消失时间:治疗组为1.5±0.6天,对照组为3.6±1.4天(P<0.01);②肺部喘鸣音消失时间:治疗组为2.6±1.2天,对照组为4±1.5天(P<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
张氏用抗生素与小青龙汤加减治疗1992~1995年喘息型支气管炎患儿30例,疗效显着,无1例转变为哮喘 。
唐氏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僵蚕、苏子、黄芩、石膏、全蝎,治疗40例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参照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愈33例,好转6例,无效1例,服药3~7剂不等 。总有效率为97.5% 。
方氏2用小青龙汤治疗小儿支气管炎,对37例进行了临床观察 。以气管内痰鸣消失,咳嗽痊愈为疗效标准 。一般服用5~10剂,平均疗程为14天 。35例痊愈(94.5%,好转2例(5.4%)
【病案举例】
1.赵某,女,2岁半 。发热,咳嗽,气喘3天 。曾用复方新诺明、小儿复方阿司匹林、止咳糖浆等药物治疗 。患儿拒绝服药,强行喂入则吐 。就诊时咳剧,伴有气喘及喉中痰鸣声 。查体温38.5℃,两肺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X线检查:两肺纹理增粗 。按急性支气管炎处理,用小青龙汤热敷背俞穴,1次治疗热退,咳喘减轻,3次治愈,随访3周,未见复发 。
2.李某,女,2岁零8个月,1992年12月8日就诊患儿高热,喘咳,流涕,呕吐,轻度腹泻(每日3~4次),反复发作14天,曾在本院住院1周,诊为喘息型支气管炎;消化不良 。经用庆大霉素、氨苄霉素、氨茶碱、地塞米松及补液等治疗,病情稍缓,呕泻停止,仍见轻微咳嗽,咯痰 。近日,因受寒诸症又起,症见咳嗽气喘,烦躁不已,喉间痰鸣,发热多汗,面色白,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 。
【小青龙汤加减治小儿支气管炎医案】查体温39℃ 。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及痰鸣音线胸透:肺纹理增粗 。证属风寒挟饮,郁热内闭,肺失宜降,用小青龙加石膏汤以化痰清肺,平喘除饮 。处方:麻黄、桂枝、法半夏、五味子各5g,苏子白芍、黄芩各6g,僵蚕、干姜、甘草各3g,细辛、全蝎各1g,石膏20g,瓜蒌仁6g,服3剂后,痰化喘平,身热退,面色红润,惟咳嗽气弱,苔薄白,脉浮 。守原方减石膏为10g,继服3剂,诸症告平,肺部听诊正常 。
按:小儿喘息型支气管炎以咳喘、烦躁、发热、喉中痰鸣、苔薄、脉浮、指纹浮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学“咳嗽”、“哮喘”、“痰饮”范畴 。小儿为纯阳之体,外邪侵袭易致肺失宣降,郁而为热,出现烦躁、发热、咯吐黄痰等 。究其病因,多为痰饮郁热挟风寒为患,临床一般用麻杏石甘汤治疗,但亦有用小青龙汤化裁治疗的,对属于风寒兼有烦躁咳喘、发热者小青龙汤较为适合,临床上常加石膏、黄芩、贝母、竹茹等清肺化痰之品 。
3.     冯某,男,9岁,1991年12月10日初诊 。因受凉后发热,咳嗽痰多,呼吸急促,动则加剧已3天,西医诊断为喘息型支气管炎合并感染,经抗菌、消炎、镇咳止喘及激素治疗1周,发热已退,咳喘不止,遂停用西药,前来就诊 。诊见:咳声不扬,喘促喉间痰鸣,痰白稍黏,神疲倦息,肢体不温,形体瘦小,脉沉细,舌质淡红,苔白腻 。体检:双肺闻及痰鸣音和少量哮鸣音 。血常规正常 。胸片示:双肺纹理粗乱 。证属肾虚痰喘,治应温肾纳气,化痰平喘 。处方:五味子12g,麻黄9.5g,桂枝9.5g,炙甘草9.5g,法半夏6g,细辛4.5g,芍药9.5g,干姜4.5g,制附片6g,川贝母6g,白芥子9g12月19日复诊:服药9剂,咳嗽、喘促明显减轻,痰量减少,肺部痰鸣音及哮鸣音基本消失 。予原方去附片,干姜减为3g,再服4剂,咳喘平息,肺部痰鸣音和哮喘音消失 。病告痊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