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加减治胃下垂医案

【五苓散加减治胃下垂医案】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位置偏低,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约在肚脐水平线上)以下 。胃下垂多见于体型瘦长、体质虚弱、腹壁松弛、腹肌薄弱者 。产生的缘由,主要是由于悬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韧带松弛无力以及腹部压力下降,使胃整个位置降低、胃蠕动减弱 。妇女产后,腹压突然下降,或瘦长体型、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卧床少动的人,容易患此病 。轻度胃下垂患者一般无不适感觉,下垂明显者常见腹部不适、饱胀重坠感,每于餐后、站立或劳累后症状加重,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嗳气、消化不良、便秘等现象 。胃下垂严重时,可同时伴有肝、肾、结肠等内脏下垂的现象 。中医治疗胃下垂疗效肯定 。
【病案举例】
1.李某,女,53岁,1988年9月23日初诊 。脘腹胀满,腹中有振水声5年,伴背部恶寒,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小便不利而口渴,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稍滑 。在某医院钡透:胃下垂6.5cm,先按中气下陷给予补中益气汤9剂,效果未显再诊,详审脉证辨证为脾肾阳虚,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水饮内停,治宜温肾健脾,化气行水,给五苓散(改汤)加味,炮附片6g,肉桂8g,茯苓30g,白术18g,猪苓、泽泻各12g,桂枝10,炙黄芪15g,升麻3g,水煎服又诊,服药9剂后,小便量增多,头晕心悸等症减轻 。上方去桂枝,加柴胡10g,继服24剂后诸症悉减,再做钡透时胃下垂由原来的6.5cm上升到下垂5cm,配合针刺足三里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月余,症状基本解除,嘱患者节饮食、适劳逸,半年后胃钡透,大致正常位置622.邹某,男,44岁 。1995年3月21日初诊 。脘腹不适2年余,近半年加重 。症见脘腹胀满,时有沥沥振水声,夜间尤甚 。睡前须用手按推脘腹部或轻轻拍打胁肋部,待出现漉漉声响后方能平卧 。纳会,体困,神疲,口渴不欲饮,饮后脘满加重,嘈杂作痛,时有恶心 。面色萎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胃肠钡透:胃空腹无潴留液,呈无力型,胃小弯角切迹位于双髂嵴连线下约4cm诊断为胃下垂 。证属脾虚不运,水湿停聚,中阳不振治宜健脾渗湿,化气利水 。方拟五苓散加味:白术15g,茯苓15g,猪苓15g,泽泻15g,桂枝10g,陈皮6g,半夏10g,枳壳10g,甘草6g,水煎分服日1剂 。
连服6剂,脘腹胀满大减,睡前不需推按即可平卧,小便增多,口渴减轻,恶心、嘈杂、疼痛消失 。效不更方,再进12剂,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以原方加减出入治疗月余,诸症悉除 。饮食正常,体力已复 。予“健脾丸”以善其后 。2个月后经钡透复查,胃小弯角切迹位于双骼脊连线上约1cm,随访8个月,未复发 。63按:胃下垂,临床多以脾气下陷为治,方用补中益气汤已约定俗成 。本例患者先前曾多方求治,予索诸前医之方,亦皆为补中益气、升提开郁之品,但均无效 。综观其症,水湿停聚,中阳不振,气不化水证候悉具 。故以健脾渗湿,化气行水为治投以五苓散恰中病机而显效 。辨证施治合拍,取效迅捷 。由此体验到中医治病贵在辨证,不能拘泥于对号入座的辨病施治的方法 。本例患者前诸医均因受一张“胃下垂”钡透检查报告单所左右,“对病施治”,投以约定俗成的补中益气升提之品,忽视了“辨证施治”这一中医诊疗基本特点 。故中医治病,对于现代化设备仪器检查手段可参考,不可依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