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加减治胆囊炎医案

胆囊炎是腹部外科常见病 。在急腹症中仅次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而居第三位 。胆囊炎与胆石症关系密切,炎症可促使结石形成,而结石梗阻又可发生炎症,二者往往合并存在本病属于中医学“胁痛”范畴 。
【病案举例】
1.何某,女,46岁,干部 。1998年6月3日就诊 。发现结石性胆囊炎2年余 。近20年来右上腹胀痛加重,脘胁胀满,不思饮食 。B超示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积液 。曾服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不佳,遂前来治疗 。症见:胁肋胀满疼痛而拒按,脘腹痞满,恶心厌油,口干口苦不欲饮,嗳气不舒,大便溏,舌质淡红,苔白微黄,脉滑 。辨证:湿热蕴结肝胆,胆道瘀阻,水瘀互结 。治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显,化瘀通络 。方以五苓散合四逆散化裁:茯苓60g,泽泻、柴胡、枳实、海金沙各15g,猪苓、桂枝、桃仁、红花各10g,白芍20g,甘草6g,7剂,水煎服 。二诊时胁肋胀痛已明显减轻,守前法进退,又14剂,诸症皆消 。B超示胆石排除,积液消除,惟胆囊壁略厚毛糙 。
按:慢性胆石症,每因胆石阻塞、机械或炎症因素等致胆汁淤积,囊内分泌物增加,引起胆囊积水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不利则为水,气、血、水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而致病情加重 。
本例治疗,以疏肝利胆为主,方中以四逆散、金钱草、海金沙疏肝利胆,缓急止痛,意在缓解胆管平滑肌痉挛,使结石松动移位,解除胆道梗阻,配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微循环,减少局部炎症水肿和渗出;用五苓散淡渗利水,导热下行,使湿热俱解,邪从小便而出 。诸药合用,集疏、导、利、通与一炉符合“六腑以通为用”
之旨,而获桴鼓之效 。
2.赵某,女,48岁,1997年6.月15日就诊诉患有慢性胆囊炎3年,呈间断性发作 。刻诊:右胁胀痛,腹胀纳差,厌油腻,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 。B超示胆囊壁粗糙中医辨证:湿热蕴结,肝胆失和 。治以清热利湿,理气止痛 。处方:茵陈、金钱草各30g,猪苓、茯苓、泽泻、郁金、鸡内金、山楂、延胡索各12g,广木香、厚朴、柴胡、川子各9g 。服药7剂,患者症状、体征消失原方略有出入调治21剂 。随访1年未复发 。4按:茵陈五苓散由茵陈、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 。
【五苓散加减治胆囊炎医案】方中茵陈清热利湿,泽泻、茯苓、猪苓淡渗利湿,白术健脾利湿,桂枝温阳化气 。上药合而用之,具有清热利湿,化气行水之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