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加减治湿阻型长期发热医案、配方

湿阻型长期发热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如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4℃可定为发热.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
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传染病),其次是结缔组织病(胶原病)、恶性肿瘤等.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而且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体温不太高时不必用退热药.但如体温超过40℃(小儿超过39℃)则可能引起惊厥、昏迷,甚至严重后遗症,故应及时应用退热药及镇静药(特别是小儿).
【病案举例】
【三仁汤加减治湿阻型长期发热医案、配方】曹某(在临床中发现,长期发热属湿阻型者居多,故应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治疗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33岁,平均(30.04±1.65)岁;病程最长72天,最短20天,平均(42.54±2.32)天.对照组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32岁,平均(30.04±1.64)岁;病程最长78天,最短22天,平均(42.87±2.27)天.两组在年龄、病程体温方面无差异,有可比性(P>0.05).疾病情况:治疗组肿瘤4例,呼吸道感染3例,白血病4例,结核感染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人体免疫缺陷病毒阳性7例,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8例,胸膜炎1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全身性红斑狼疮1例,药物热1例,风湿热1例;对照组肿瘤3例,呼吸道感染3例,白血病3例,结核感染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人体免疫缺陷病毒阳性7例,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再障8例,胸膜炎1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全身性红斑狼疮1例,药物热1例,风湿热1例.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994年制订的《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湿热急症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具备以下①、②、③、④项,结合⑤项.①早晨腋下体温超过37℃;②病程14天以上;③主症:身热不扬、身重体倦胸脘痞闷、呕恶、渴不欲饮、舌苔腻、脉濡数;④头昏心烦,或表情淡漠,或胁痛胀满,或腹痛泄痢,或腹痛尿频急;⑤实验室检查:血象异常,大便常规可发现红、白细胞或脓球,小便镜下可见红白细胞,血、尿、便培养发现病原体.
治疗方法:治疗组:基本方:薏苡仁30g杏仁15g、白蔻仁10g、厚朴10g、通草10g、半夏9g、滑石12g、淡竹叶12g;加减法:痰多加胆南星,胸闷重加瓜蒌,恶寒脉浮加香薷苔白腻脉迟加藿香,汗出面红目赤脉洪加石膏,神昏发斑脉数舌降加西黄丸,痢下赤白里急后重加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每日1剂,煎3次,共约90ml次,分早中晚3次服用,连用3天,停药3天,观察8天,14天为1疗程.对照组:肌内注射氨基比林4ml/次,2次/天,口服阿司匹林片0.6g/次,3次/天,连用3天,停药3天,观察8天,14天为1疗程.
观察方法:采用自身交叉对照方法进行疗效观察.每天上午7:00测量腋温并纪录登记.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994年制订的《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湿热急症"疗效标准:①痊愈:经治疗14天,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有关实验室检查全部转阴,早晨腋下体温3636.5℃.②好转:经治疗14天,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有关实验室检查大部分转阴,早晨腋下体温较治疗前下降1.5℃以上.③无效:经治疗14天,临床症状无改善,有关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治疗结果: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94.7%,与对照组47.22%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
差异无显着意义;第1天,对照组体温下降较快,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