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加减治急性发热医案、配方
急性发热
【病案举例】
吴某用此方加减治疗急性发热38例,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38例均为本院1999年门诊病人,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12岁;病程最短的3天,最长的15天;体温在37.5~39.5℃8例,其中6例末梢血象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余27例血象在正常范围;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者28例,发热伴有胃肠道症状者30例,伴有泌尿系症状者1例.胸透、大小便常规检查正常.治疗方法:基本方:白蔻仁10g,薏苡仁30g,杏仁10g,半夏10g,厚朴10g,滑石15g,竹叶6g,伴有咽痛者加桔梗10g、连翘15g;伴呕恶、脘腹胀满者加籗香10g、莱菔子15g、生姜10g;大便溏而不爽者加生大黄10g、广木香6g、黄连5g;每日1剂,分2次服.若体温超过39℃者,每日服2剂,每4~6小时服用1次,可配合物理降温,但不用其他退热药.治疗结果:服药3剂后症状消失,体温退至正常者15例,服用5剂后正常者17例,7剂后正常者4例,10剂退至正常者2例,体温退至正常后复查血象均恢复正常.
第四节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内伤发热是与外感发热相对应的一类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中,临床比较多见.中医对内伤发热有一套颇具特色的理论认识及治疗方药,且对大多数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太平圣惠方·第二十九卷》治疗虚劳烦热的柴胡散、生地黄散、地骨皮散等方剂,在处方的配伍组成方面,为后世治疗阴虚发热提供了借鉴.《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五脏热病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剂.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
里,对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景岳全书·寒热》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张景岳对阳虚发热的;论述,足以补前人之所未及,其以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等作为治疗阳虚发热的主要方剂,值得参考.《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新拟定的气虚柴胡汤及血虚柴胡汤,可供治疗气虚发热及血虚发热参考.《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分为郁火发热、阳郁发热、骨蒸发热、内伤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阳虚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痰证发热、伤食发热、瘀血发热、疮毒发热共11种,对发热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医林改错》及《血证论》二书对瘀血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凡是不因感受外邪所导致的发热,均属内伤发热的范畴.
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案举例】
陈某,男,21岁,干部,1984年10月7日就诊.自述1个月前因劳累饮酒后胸闷脘痞,不思饮食,身困乏力,呕恶,低热,午后热甚,大便黏滞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诊断:内伤发热(肝胆湿热型).
【三仁汤加减治急性发热医案、配方】处三仁汤加减:杏仁9g,薏苡仁15g,白蔻仁6g,半夏5g,厚朴6g,通草9g,黄芩9g,地骨皮15g,茵陈15g,茯苓9g,藿香6g,炙甘草3g,竹茹9g.水煎服,日1剂.连服6剂后,身困乏减轻,饮食增加,守方继续服20剂,诸症消失,随防无复发.
按:《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本例患者因劳倦后嗜酒,致使脾胃受损,运化失职,导致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而本方具清利湿热、宣畅气机之功效,故投之而奏良效.
推荐阅读
- 三仁汤加减治湿阻型长期发热医案、配方
- 三仁汤加减治湿温发热医案、配方
- 三仁汤加减治病毒性肝炎医案、配方
- 三仁汤加减治痢疾医案、配方
- 三仁汤加减治伤寒、副伤寒医案、配方
- 三仁汤加减治流行性出血热医案、配方
- 三仁汤加减治鹅口疮医案、配方
- 三仁汤加减治小儿厌食医案、配方
- 三仁汤加减治婴幼儿腹泻医案、配方
- 三仁汤加减治水痘医案、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