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迪柴胡疏肝戊己丸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柴胡5g,紫苏梗10g,青皮5g,陈皮10g,制香附10g,姜半夏10g,茯苓10g,佩兰10g,厚朴花5g,姜黄连3g,炒白芍10g.5剂 。
【作用与功效】疏肝和胃,理气化湿 。
【适应证】胃痛,浅表性胃炎 。
【丁氏临证心得】病例:凌某,男,51岁 。初诊:1976年8月11日 。据述1975年春节前突然胃痛,开始时饥饿作痛,得食缓解 。2~3个月后,虽纳谷亦不能缓痛,并且谷入作胀,隐痛不止 。时嗳气,不泛酸,但进黏食甜食,即有烧心 。怀疑有器质性病变 。曾查大便隐血试验,阴性 。线摄片诊为胃窦炎 。又做纤维内镜检查,诊为浅表性胃炎 。目前胃痛频仍,以剑突下偏左方为甚 。其痛虽不甚剧,但隐痛不辍,不喜按 。时嗳气,得嗳略松 。纳谷日少,谷入脘,左作梗,不易顺下 。大便尚可,但常夹有不消化食物 。口苦,以晨晚为甚 。脉细,按之弦;舌质稍淡,苔腻满布(此时当为湿阻气滞现象) 。病人有些紧张,因其父辈有患此病去世的 。
分析证候,属于木郁土中,湿阻气滞,尚为多见病情,可以不必过虑 。治拟疏肝和胃,理气化湿法 。
【丁光迪柴胡疏肝戊己丸的配方组成】二诊:1976年9月10日 。服上药较适,心情亦觉平和,自己连续服了25剂 。胃痛几平,食入作梗感亦除 。口苦减,饮食增加 。但受凉后容易大便溏泄,次数亦增多 。而苔腻已化薄,舌已露边;脉细濡 。据证分析,此乃气滞已解,而脾阳虚候又接踵而至,为实转虚之象,盖由痛久伤气,与脾胃薄弱有关 。治宜转从顾本 。前方去青皮、香附、半夏,避其辛香苦燥;加炮姜7g,炒山药10g,温脾益气 。胃脘痛病情,属于肝胃两病的,初期多见气火有余,因为肝郁则气逆,气郁又易化火 。同时,胃失和降,则饮食不化精微,反易生湿郁热 。
本例正反映了这种病理变化 。故适宜用疏肝和胃、理气化湿的治疗方法 。但病情每每有两种传变:一是脾胃薄弱,一旦气滞解除,气虚又接踵而至(在某些病例,过用辛香苦燥之药,理气亦能耗伤其气),此时应药随证变,及时予以温脾益气,亦即由治标转向顾本 。二是多用辛香苦燥之药产生不良反应,或者痛久入络又容易伤及肝胃之阴,出现阴津受伤见症,在此又当及时顾阴,配伍甘润之品,特别“甘守津还”一法,每见效机;力避阴凝重浊之药,防止阻碍脾胃的升运功能 。这些都是肝胃病常见的证候及其始末变化,临床应有预见性和全盘考虑 。
【解读赏析】胃痛是常见病、多发病 。痛则不通,气滞血涩,湿食相阻,多为实证 。此病湿盛饮逆,湿阻而气滞,为痛为胀;饮盛则中寒,阳气不化,水反上逆,亦为实邪 。
但见食少便溏,并见肛坠,中气已经下陷,是病不仅在于胃,兼夹脾虚,已为虚实错杂之证 。尤其小水畅行,其痛即减,是与太阳膀胱的气化有关,又左右着此病的臧否 。如此则不仅病在中焦,且亦涉及下焦,成为中下两焦俱病 。此等病情,绝非一般的行气止痛,见痛治胃所能解决问题 。必须升引清阳,降其浊阴,使升降复常,才能气行而湿化,气化而痛止 。
所以处方,以升阳除湿与五苓相合,从上下内外分消,着重斡旋气机为法 。
此病之湿,属于内湿,是由脾胃气弱,水谷不化精微而生湿浊,徒治其湿,尚属治标,必使脾胃健运,谷消水化,才是治湿之本,亦是治痛的根本 。何况前人常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只有网开一面,使邪有出路,才是妥当方法 。所以于五苓方中,重用桂、苓,化气通阳,亦即泄浊 。
甚时水从上溢,外寒与内寒交迫,复加干姜、吴茱萸、生姜,温中祛寒,并以散水,亦是更加增强桂、苓化气通阳之势 。
药后能见效,证明辨证立法是符合病情实际的,确能转逆病情 。由于病因重点在湿在饮,又兼脾虚,所以始终未以行气止痛为法;即苦温燥湿、辛香理气,亦未敢多用,恐其反能耗气 。因为气滞而湿胜,所见脉细,舌质稍胖暗淡,有中虚宜补,血涩宜消之处,但在初中期,不敢多用甘药,亦不敢多用血药,即便补中益气方中的当归,宁可改用川芎,这是提防甘药的满中,血药的阴柔,反助其湿,多生枝节 。最后在阳升胃醒、调理善后之时,加而用之,一举成功,深感“治病求本”“审因论治”是临床的法宝,亦是对待任何疾病更能取得成功的诀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