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迪升阳益胃汤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黄芪10g , 党参10g , 炙甘草3g , 苍术、白术各10g , 陈皮5g , 柴胡5g , 炒防风10g , 独活10g , 炒白芍10g , 黄连3g , 焦枳实10g , 茯苓10g , 泽泻10g , 红花5go
【丁光迪升阳益胃汤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调脾和肝 , 燥湿止泻 。
【适应证】慢性肠炎 , 结肠过敏痉挛 , 结肠、直肠充血水肿 。
【丁氏临证心得】病例:吴某 , 男 , 42岁 , 工人 。初诊:1983年5月21日 。泄泻已六七年 , 自诉因一次下乡劳动患急性肠炎 , 治疗未清彻 , 遂遗留泄泻证(慢性肠炎)频年发作 , 久久不愈(曾经钡剂灌肠和肠镜检查 , 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 , 但结肠有过敏痉挛现象 , 结肠、直肠有充血水肿)在以往诊治时 , 每每止泻则大便秘结 , 通便又大便泄泻 , 通塞两碍 , 多方治疗 , 效果不佳 。症见左少腹痛 , 肠鸣 , 欲得矢气 , 大便亦随之泄泻 。日一二次 , 甚时日三四次 , 多为溏便 , 有时水泻 , 便后腹中仍有不适感 , 喜得温暖 , 大都在上午发作 。有时又便秘粪结块如栗 , 表面夹有少量黏液 。形体瘦弱 , 面晦虚浮 , 纳谷不香 , 不能用油腻或冷食 , 甚至不能在低温环境下工作 , 否则立见泄泻 。两手脉弦 , 按之软 , 舌苔薄腻 , 根部较厚微黄 , 舌质暗 , 有紫气 。分析此病 , 属于肝脾泄泻 , 兼夹积滞 , 虚实错杂 , 燥湿互见 , 且已病久入络 , 殊多棘手 。治疗方法 , 重在脾胃 , 执中州以运四旁 , 使肝脾周 , 气血和 , 则燥湿亦能互化 。
二诊:1983年6月3日 。据述 , 服药5剂 , 泄泻即止 , 腹痛亦减;惟尚腹中作胀 , 欲得矢气继服5剂后 , 1周来大便仅解3次 , 反似燥结 , 食欲仍缺乏 。目前病情 , 泄泻虽止 , 仅是表面现象 , 脾胃升降之气仍未调 , 湿积反从燥化 , 还是旧病轨迹 。治仍原议出入 。前方去防风、独活、茯苓、泽泻;加桃仁10g , 当归10g 。(5剂) 。三诊:1983年6月9日 。药后胃纳转香 , 大便亦调畅 , 每日或间日一行 , 粪便色正常 。精神见振 , 面色亦较润泽 , 虚浮之象已去 。舌苔薄白 , 但舌质仍暗 , 脉见滑象 。这是胃气来复 , 升降清浊渐趋正常 , 佳兆可喜 。再和气血 , 促其康复 。
黄芪10g , 党参10g , 炙甘草3g , 炒白术10g , 陈皮5g , 柴胡5g , 炒当归10g , 炒白芍10g , 川芎5g , 红花5g , 茯苓10g , 荷叶1方(7剂) 。四诊:1983年6月24日 。上方药未服完即因公出差 , 因食物不慎 , 又天气转阴 , 连日下雨 , 泄泻复发 , 经用西药治疗 , 大便又坚燥如栗;2~3日一解 , 腹中气滞 , 阵阵作痛 , 频频矢气、口觉苦腻 , 胃纳不香 , 自感有时躁热 , 小便亦黄 。脉细弦 , 舌苔中部黄腻 , 微罩灰色 , 质暗 。分析见症 , 又属胃强脾弱 , 湿积不化 , 气滞转从燥化 , 阴火亦因而上冲 , 病情又转复杂 。治为消补兼行 , 理气和络 。
方从术丸加味 。炒白术10g , 焦枳实10g , 黄连3g , 黄柏10g , 炒白芍10g , 苍术10g , 桃仁10g , 陈皮5g , 茯苓10g , 姜半夏10g , 柴胡5g , 炒竹茹5g(5剂) 。五诊:1983年6月30日 。药后病情迅又转机 , 大便顺 , 腹中舒 , 胃纳香 , 腻苔亦化 , 口亦不苦腻了 。惟脉尚见弦象自感疲乏 , 易于汗出 。中气已振 , 但未复原 , 虚阳亦易上浮 , 再为补中益气法 , 调理巩固 。药用第三诊方 , 去川芎、荷叶;加黄连3g , 炒黄柏10g , 防风10g 。(7剂) 。药后日趋平善 , 因天气转热停药 。
随访观察多年 , 病未复发 。
【解读赏析】慢性肠炎 , 临床较多见 , 其症往往长年累月 , 类似中医的肝脾泄泻证候 , 属于久泄 。但在具体病情上 , 又略有差异:一种是以脾虚湿盛为着 , 泄泻反复不止;另一种夹有积滞 , 气郁又易化燥 , 大便溏结无常 , 此例即属于后者 。临床处理 , 可泛用东垣方法 , 对前者以升阳除湿汤为主 , 重视升阳 , 得阳气升运 , 则湿化泄止 。后者用升阳益胃汤为主 , 补中兼以化滞 , 往往以治湿开始 , 治燥收功 。因为久泄不同于暴泄 , 大都为过于下降之病 , 脾胃虚弱 , 阳气下陷 , 这是主要病机;不比暴泄或湿泄 , 可以用分利方法 , 分利清浊 , 则其泄自止 。假如误用于此 , 则为“降之又降” , 预后更坏了 。
从检查亦可得到启示 , 此病有结肠过敏痉挛现象 。中医属于风证 , 治以升阳风药 , 亦是甚为合拍的 , 疗效亦能证实这一点 。还需提出的 , 后一种病情 , 很多见有舌质紫暗之症 , 是否与肠道的充血水肿有关?待进一步研究 。中医认为是“病久入络” , 治疗佐以调营和络之药 , 治血化瘀 , 效果甚佳 。又此病见有大便燥结 , 不能尽用通下 , 一通就变泄泻 , 泄泻以后 , 仍然继之大便燥结 。丁先生常用和营活血药 , 润肠与升阳兼行 , 恢复脾胃升降之常 , 屡屡获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