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迪理中桂苓吴茱萸汤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党参10g,干姜5g,炙甘草5g,桂枝10g,吴茱萸5g,茯苓15g,白芍10g,炒花椒3g,炒小茴香3g,生姜3片 。
【作用与功效】温中暖肝,化饮降逆法 。
【适应证】阴寒内盛,寒饮胃痛 。
【丁氏临证心得】病例:俞某,男,58岁,会计 。初诊:1975年8月28日 。胃痛已7~8年,时发时平(曾经上消化道X线钡剂检查,诊断为胃下垂) 。近半月来,胃脘胀痛不已,痞闷不舒,自感气阻于胸脘,欲嗳不得 。胃中有振水声,时吐苦浊,吐浊后仅感稍适 。大便不通,已经1周 。每当胃痛发作之时,总伴见牙痛齿浮,不能咀嚼 。不欲纳谷,尤其不能吃稀粥,稍纳即吐清冷水,有咸味 。形体消瘦,面色晦滞 。四肢清冷,形神疲乏 。脉左弦右濡;舌苔滑腻 。分析病情,此由中阳衰微,阴寒内盛,病属寒饮胃痛 。同时,土虚则木侮,所以又见肝气夹浊阴上逆之势 。治拟温中暖肝,化饮降逆法 。
二诊:1975年9月4日 。据述服第二剂药后,即能转气,嗳气矢气畅行,胃脘痛胀顿减,小便多,大便亦顺解 。继续服药,出现奇迹,牙痛竟然自止,以往从无这样见效 。胃稍欲纳,腹中亦觉暖和,滑腻舌苔亦化 。这种转机,真如《金匮要略》论气分之病,“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矢气,虚则遗尿” 。药病相当,效不更方 。原方再进 。(10剂)三诊:1975年9月18日 。胃痛基本平复,纳谷亦香,二便顺调,吐浊吐水全止 。惟尚有嗳气,遇寒偶有腹胀,这是气机未尽调畅,原议加味 。原方加陈皮6g,青皮6g 。(5剂) 。四诊:1975年9月25日 。胃痛止,嗳气减而矢气多,自谓脘腹均舒,二便顺调,纳谷亦干稀均适,精神清爽 。惟近日有些感冒,咳嗽气逆,夜尿次多,但胃痛并无反复 。脉转弦,左细右滑;舌苔薄滑中腻 。盖又感外寒,触动内饮,由脾侮肺 。转为表里兼顾,改用苓桂术甘汤合桂苓五味姜辛半夏汤,并加款冬花10g,补骨脂10g,党参10g 。服药5剂,诸症痊愈 。
本例胃痛,是寒饮所致;而寒饮之生,实际是由中阳虚衰,阳不化津而成 。同时,中阳不振,必然招致肝木乘侮,气机逆乱,即为胀痛,为吐水,形成目前局面 。概括此病变化,主要是虚、寒、饮、逆四个字 。即中焦阳虚,肝气夹寒饮上逆 。前者为本,后者为标 。病位在肝胃 。中阳衰微,所以四肢逆冷,面色晦滞 。饮逆则吐清水咸冷,牙痛齿浮;阳微饮阻,气失宣通,故上为胃脘胀痛,欲嗳不得,下则大便不通 。种种见症,要之为阳微饮逆,中虚木侮 。治拟温中暖干,化饮降逆法,是从通盘考虑的 。
方用理中、桂、苓,温中化饮,以为之主 。配以萸、姜、椒、茴,暖肝泄浊;同时椒、茴二味,又能温胃肠,治牙齿浮痛 。芍药一味,在此既能合桂枝甘草调和肝脾,又是刚中寓柔,防止大队辛温药的僭逆,亦可以说是药中的反佐 。理中不用白术,是嫌其呆守,不利于痛胀 。如此斟酌配伍,是符合病情的,所以疗效较佳 。
【丁光迪理中桂苓吴茱萸汤的配方组成】这里的便闭、牙痛二症,最易使人疑惑,是实证、火证?
显然不符整个病情;其实亦有属于阴寒饮逆,胃气被浊阴痹阻为患的 。所以在此用温阳泄浊方法,应手而效,大便通顺,牙痛竟止了 。“治病求本”之论,要牢牢记住 。
【解读赏析】脾胃中焦虚寒,非温热而寒不除,《经》曰:“寒湿所胜,平以辛热 。”祛散寒邪,温健脾胃,首选辛热之干姜 。又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非补益则虚损不平 。
人参味甘温,缓中益脾有专功,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 。且气为阳之根,以干姜辛热温脾阳为主,配以甘温之参、草,兼益中气,辛甘化阳,可使脾阳之复有源 。甘得辛而不滞,辛得甘而不燥,辛甘合用,以理中气之虚滞 。又脾喜燥恶湿,脾虚不运则每易生寒湿,白术若温,恰可燥湿实脾补气 。甘草甘平,“甘建中气”,健脾当建中,与白术同为此方 。正如朱氏所云:“以甘热苦辛用事,正合甘温补脾,辛热散寒,苦温燥湿之经旨 。”与吴茱萸等配,更有温中散寒,补益脾胃的作用,是一温补的方剂,适用于中焦虚寒所致之各种病证 。
以脉象沉细或迟缓,舌淡苔白滑,溲清便溏,畏寒肢冷为辨证要点 。寒多者以干姜为主药;虚多者以人参为主药;虚寒俱甚者,则参、姜皆为主药 。如泄泻较频,方中白术改用土炒,以增加涩肠止泻的作用 。如虚寒较甚,而见面色白,手足不温,或昏睡露睛,可加附子,以加强温阳祛寒之力,名附子理中丸,或再加肉桂,其补阳祛寒之力更大 。本方尚可用于中焦虚寒,如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 。
推荐阅读
- 丁光迪升阳和胃汤加味的配方组成
- 丁光迪平胃大柴胡汤的配方组成
- 丁光迪大柴胡硝金散的配方组成
- 丁光迪黄连温胆硝金散的配方组成
- 丁光迪升降汤的配方组成
- 丁光迪六味地黄丸加减的配方组成
- 丁光迪养血宁心汤的配方组成
- 丁光迪灵甘草汤的配方组成
- 丁光迪生脉当归补血汤的配方组成
- 丁光迪保元苓桂甘枣汤的配方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