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秀文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方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白术12g,茯苓10g,泽泻10g,九节菖蒲10g,川牛膝9g,女贞子15g,荷叶30g,草决明12g,全蝎9g,
牡蛎15g,赤芍10g,山楂15g,地龙21g,鸡血藤30g,丹
参20g,桃仁12g,甘草5g
【作用与功效】健脾养肝,祛湿活血,潜降息风.
【适应证】头晕,耳鸣,头目胀痛、沉重,劳累及心情不佳时加重,胸闷,恶心,周身困倦乏力.体形较胖,面色潮红,舌质暗淡,舌边有瘀斑,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弦滑,眩晕,脾虚湿阻,血行不畅,肝阴不足,风阳上扰.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
【李氏临证心得】曾治马某,女,39岁,于2005年8
月20日来诊.主诉:眩晕耳鸣,体倦乏力已3年余.病史:
患者自述于2002年5月开始感觉眩晕,耳鸣,时觉头沉,体倦乏力,但未引起重视.2003年初病情开始加重,乃至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经检查确诊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经服西药维压静、寿比山、舒降之等药血压下降,上述症状有所减轻.后至洛阳市中医院给予育阴潜阳、健脾利湿等中药及大蒜油胶囊治疗,效果不显.现感头晕,耳鸣,头目胀痛沉重,每因劳累及心情不佳时加重,胸闷,恶心,周身困倦乏力.体形较胖,面色潮红,舌质暗淡、舌边有瘀斑,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眩晕(脾虚湿阻,血行不畅,肝阴不足,风阳上扰)西医诊断:①原发性高血压;②高脂血症.治法:健脾养肝,祛湿活血,潜降息风.
处方:白术12g,茯苓10g,泽泻10g,九节菖蒲10g,
【班秀文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方的配方组成】川牛膝9g,女贞子15g,荷叶30g,草决明12g,全蝎9g,
牡蛎15g,赤芍10g,山楂15g,地龙21g,鸡血藤30g,丹
参20g,桃仁12g,甘草5g.25剂,水煎服.医嘱:忌食肥
甘油腻及不易消化食品,适当锻炼,心情舒畅.
二诊:2005年9月15日.头晕耳鸣,头目胀痛显着减
轻,胸闷、恶心已消失,腻苔渐退,为脾虚运化水湿之职渐有复常,体内湿浊渐化,故去泽泻;舌质瘀斑略减,为瘀血稍有消散,经络亦有通畅之象,因大便微溏,故去桃仁、草决明,加红花12g.20剂,水煎服.
三诊:2005年10月5日.头晕,耳鸣,头目胀痛、沉
重感及舌边瘀斑已消失,周身较前有力.体内病机基本消除,脾健湿化,血行气畅,肝阴恢复,机体运化升降出入正常,惟舌质稍暗,脉微弦无力,为血行尚未完全复常之象,上方去女贞子、川牛膝,加党参15g,益气以促血运.30剂,水煎服.后经随访,眩晕等症消失而病情稳定.
【解读赏析】眩晕是患者自觉头晕眼花为主证的一种病证,常由风、火、痰、虚、瘀等原因引起.临床可见于西医的高血压、高脂血症、内耳眩晕症、脑震荡后遗症等,李先生善于从各种复杂的病机中辨证用药而获良效.痰湿中阻,气机不利,血行不畅,瘀血阻络,脑失所养而致眩晕,胸闷恶心,周身困倦乏力,烦劳则剧,舌暗瘀斑等症;湿浊内聚,上蒙清窍,化源亏乏,阴津亏虚,水不涵木,风阳上扰.
病机多为脾虚湿阻,血行不畅,肝阴不足,风阳上扰.
治当标本兼施,补通并行.眩晕和其他疾病一样,在治疗时也应做到明辨标本、权衡缓急、调整阴阳、动态观察、三因制宜、整体用药.但是,由于眩晕有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和规律,所以,在制定治疗原则时,还应注意眩晕的特殊性.
一般治疗原则是,重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是处理眩晕的一般法则.多数眩晕患者起病急骤,症状较重,需急以治标,控制症状,待症状缓解后,为求其根治,需找出眩晕之根本所在,长期用药,缓治其本,除其病根,防止再发.总之,治病求本,是治疗疾病最基本的原则.
治有标本,就是说按治则而论,总以治本为主,但临床上有时治标,有时治本,有时标本同治,这是处理矛盾时的灵活性,也是辨证论治的精神.治有缓急先后,从标本的关系看,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一般说,本重于标,不从本治,会蔓延滋生许多"标"来;但有些情况下,标急于本,这就要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处理.
综观眩晕一证,在急性发作时以本虚标实多见,虽然有本虚的见症,但常以肝阳上亢、风火上扰、痰热、痰浊、血瘀等"标实"较为突出,且以"眩晕"为首发症状.
此时急宜定眩,控制症状,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
可用平肝息风定眩、滋阴潜阳定眩、清火息风定眩,以及清热化痰、开窍定眩、健脾燥湿、涤痰息风、活血化瘀、通窍定眩等治法.待症状缓解后,则宜以滋养肝肾、补养气血、健运脾胃等法以"缓则治本",使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协调,断绝引起眩晕之根.其次是调整阴阳,整体用药.
眩晕病理变化的特征之一,就是阴阳平衡失调,其中以阴虚为本,阳亢为标.阴虚,一般指肾阴虚.肾乃先天之本,水火之脏,主藏精,内藏元阴元阳.水为阴,火为阳,是互相矛盾的两方面,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如果水中无火,其寒必极;寒极亡阳,则物必冥灭.如果火中无水,其热必极;热极亡阴,则物必燥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于此,肾中元阴、元阳是人体脏腑之根本.其中元阴就是肾阴,肾阴是人体脏腑诸阴之本,与心、肝、脾、肺关系密切.肾阴亏损常导致心、肝、脾、肺的阴虚,心肝、脾、肺的阴虚延久不复,又必损及肾阴.
因此,肾阴虚常可导致诸脏腑的阴阳失衡、偏胜偏衰而眩晕发作.阴虚是眩晕发生的根本因素.阳亢,是肾阴虚于下,阳浮于上,阳主动主升,由于肝肾同源,若相火妄动,阴水虚衰不能制约,相火促动肝火,两火并起,升腾太过,上扰清窍,则发生阳亢标实的病证,而出现眩晕.
眩晕的发生是阴阳失去平衡的结果.调整阴阳,使失去平衡的阴阳重新恢复和建立起来,保持新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眩晕的重要法则.
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调整阴阳作为治疗原则来看,不外去其有余,补其不足两个方面.去有余,即去其阴阳之偏盛;补其不足,即补其阴阳之偏衰.
由于眩晕多数是以阴虚为本,阳亢为标,所以滋阴潜阳,是恢复阴阳平衡、治疗眩晕的常用法则.只有坚持调整阴阳,才能使之恢复新的平衡,使眩晕彻底治愈.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病变是整体病理反应的一部分,眩晕虽然是以头部症状为主的病证,但它也是整个机体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失去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眩晕时,不能只把注意力盯在头部,立法选药既要注意局部,更需要重视整体,通过整体用药调节,以促进局部功能的恢复,从而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另外一点,就是李先生本方的立论,治而不忘健脾化痰、平肝定眩.《丹溪心法·头眩》中说:"无痰则不作眩"."治痰为先".眩晕的发生与痰密切相关,由于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受之蒙蔽,则生眩晕.而痰浊的产生与脾的功能失常有关,由于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太过,损伤脾胃,或忧思劳倦伤脾,以致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水谷不化精微,聚湿则痰生.要想去除痰邪,必用健脾之法,使脾健湿去痰化,则眩晕自愈.临床上治疗眩晕常选用泽泻汤合二陈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以及半夏白术天麻汤等,就是这个道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还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由于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主升,如若阴阳平衡失其常度,或肝郁化火,或肾阴亏虚不能养肝,致使水不涵木,均可导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发为眩晕.
眩晕的发生是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结果,所以,用平肝之法,平肝潜阳、平息肝风,是治疗眩晕的重要法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