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秦艽牵正汤的配方组成
【组成】秦艽18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5g,地
黄20g,茯苓15g,白附子10g,僵蚕10g,全蝎10g,羌活
10g,防风6g,白术12g
【功用】养血、祛风、通络 。
【适应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或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舌苔白或兼滑腻,脉浮滑或弦数之中风(中经络)证 。兼热者加石膏、黄芩;痰多者,去地黄,加胆南星;血虚者,加熟地黄、鸡血藤 。久病者当用灸,:
法,或在上述穴位进行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注射 。针灸穴位:地仓、颊车、攒竹、合谷(均取患侧)、太冲 。
【邓氏临证心得】曾治陈某,男,62岁,中医师 。初诊:
1984年5月9日 。患者于1984年5月8日晚洗头时突觉右侧上、下肢活动无力,继而出现失语,右侧上、下肢体偏瘫,神志昏迷,即请当地卫生所值班医师检查,体温37.8℃,神志昏迷,被动体位,体胖,面赤身热,双瞳孔等圆等大,右鼻唇沟变浅,口角左偏,颈软,双肺底可闻及湿啰音,心律不齐,右侧上、下肢体瘫痪,巴宾斯基征阳性 。起病后曾请附近医院神经科医师会诊,“建议暂不宜搬动,应原地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医院作CT进一步确诊” 。遂请会诊 。诊查患者,症见烦躁,间有抽筋,气粗口臭,喉间痰声辘辘,大小便闭,口唇红而干,舌红绛,黄厚干焦,脉弦滑数 。辨证:卒中(直中脏腑) 。证属肝风内动,痰瘀阻塞清窍 。治法:
平肝息风,豁痰化瘀开窍 。处方:①安宫牛黄丸每天1粒半,其中1粒内服,余半粒用冷开水调匀,用棉签蘸频频点舌 。
②针泻太冲(双) 。③中药:羚羊角30g(先煎),竹茹12g,天竺黄5g,决明子20g,胆南星、地龙、三七(先煎)、橘红各10g,连翘12g,陈皮5g,丹参18g 。每天1剂,连服4d 。
第2天由于患者合并肺部感染较明显,故加强抗感染,肌内注射青霉素等连用1周 。二诊:5月13日,患者神志转清,喉间痰鸣消失,呼吸平顺,口臭略减,失语及右侧上、下肢偏瘫如前,大便自病后闭结,舌红,苔黄厚干,脉弦滑,处方:①安宫牛黄丸,用法同前 。②大黄30g,煎水低位保留灌肠 。③中药:决明子30g(先煎),竹茹12g,白芍15g,枳实、石菖蒲、胆南星、法半夏、三七(先煎)、橘络、丹参各10g,太子参20g 。每天1剂,连服4d 。5月17日,外出到某医院作颅脑CT检查(CT号:2116)示:大脑左半球底部和内囊部位血肿(大小约5.5cm×3.6cm×6cm) 。因病情稳定,家属要求转某中医院,住院期间,中药用安宫牛黄丸、温胆汤 。三诊:6月6日 。神清,体倦神疲,语言不利,右侧肢体偏瘫,二便自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证属气血两虚,脉络瘀阻 。改用益气养血、祛瘀通络 。拟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黄芪100g,赤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各6g,地龙、石菖蒲各10g,五加皮、鸡血藤各30g,每天1剂 。另加服猴枣散早晚各1支 。用上方为基本方加减作善后调治近1年 。1985年6月6日颅脑CT复查诊断为:大脑左半球血肿吸收后空洞形成 。现患者仍健在,生活基本能自理 。
脑出血属西医急危重症,该病死亡率高,治疗上颇为棘手,且病发于基层,搬动对病者不利,所以应就地治疗 。脑出血可按中医卒中病辨证论治,而此类病人临床上往往有昏迷不醒、牙关紧闭等现象,给治疗用药带来一定的困难 。用安宫牛黄丸点舌法,通过舌吸收药物,开辟了抢救昏迷病人的给药新途径,经临床观察,点舌后昏迷患者痰涎分泌物明显减少,对促进患者苏醒,争取治疗时间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抢救昏迷病人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该法是根据“心主神明”“心开窍于舌”的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所创造的新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
又曾治林某,女,64岁 。初诊:1978年1月 。患者3个
月前因患脑血栓,左侧肢体完全瘫痪而入某医院治疗,经西医治疗3个月稍效而出院返穗治疗 。诊查:症见左上肢全瘫,左下肢能抬高20~30cm,需家人扶持方能坐稳,生活无法自理 。面色潮红,烦躁,易激动,口咽干燥,消瘦,大便结,舌质嫩红少苔,脉浮弦 。左上肢肌力Ⅰ级,左下肢肌力Ⅲ级,左上、下肢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血压基本正常 。辨证:
卒中(中腑),气阴虚兼血瘀 。治法:补气祛瘀,佐以养肝肾 。
【邓铁涛秦艽牵正汤的配方组成】处方:黄芪60g,当归12g,川芎6g,赤芍15g,桃仁10g,
红花5g,地龙12g,稀草15g,牛膝15g,桑寄生30g 。每
日1剂,留渣复煎当日服 。并嘱其家人每日按摩及被动活动患肢3次 。一方到底,仅黄芪逐步增加至每剂150g治疗75d后,已不需扶持,自行站立,借助手杖在户外步行,左上肢有所恢复而返反穗 。反穗后继续服上方治疗,两个月后来信言下肢功能基本恢复,上肢亦大有好转,但欠灵活,尤其是手指,走路已不用手杖,煮饭、洗衣等一些日常家务基本能自理 。去信嘱其黄芪量减半,隔日服1剂,再服药1个月以巩固疗效 。
脑血栓形成属中医卒中病范围,西医对其病理生理改变认识比较具体,尤其是近年来头颅CT的广泛临床应用,使其辨病更为清楚 。而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行中西医结合,借用西法诊查,疗效比较理想 。曾治疗本病数10例,并于1956年与某医院搞协作时治疗二十多例,疗效均较满意,特别偏气虚血瘀的病人疗效更明显 。在中医方药使用方面,张山雷之《中风斟诠》重视肝阳夹痰夹火,治用降气化痰,潜镇摄纳诸法,乃治闭证、脱证通用法则,但是要根据病情,分缓急主次施用 。张山雷对卒中的治疗是在尤在泾《金匮翼》卒中八法的基础上又前进一大步,值得学习 。
但张氏略于治瘀,反对补气法,诋毁王清任用四两黄芪治疗半身不遂,故其对瘫废不用之症,认为病延已久,“皆无痊愈之望” 。其实补阳还五汤对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中腑),疗效比前人方法有其独到之处 。补阳还五汤取效的主要关键,在于重用黄芪60~120g,甚至120g以上(此时煎药用水量及煎药时间,必须相应增加,否则便不能获得应有的疗效)补阳还五汤对于脑血管以外后遗症,用之得当,多获良效 。
【解读赏析】卒中一症,清代陈修园论道:风为百病之长,中之者势如矢石,险状自不待言,而其险证又可分为两端,一为脱证,一为闭证,陈氏辨邪风,分内外而论治,认为:“风者,天地之噫气也,气和则风和”,但“风善行而数变,震撼鼓荡,无所不周”,“四时贼风,害人尤甚” 。而外风侵入,又有在经、在血脉之不同 。中经者,则“六经之形症必现”,宜“疾驰解围”,病在血脉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惟外无六经形症,内无便尿阻隔,非表非里,邪无定居,系风中血脉所致”,治法“宜润燥养血以祛其风”,方用大秦艽汤 。风邪外入,偶或兼寒,或兼湿,多由人体正气已虚,治法或以补虚祛风,或以温阳祛风,种种权变,不一而足 。
关于内风,陈氏认为:“人身五脏之中,肝木主风,乃生死之门户,然木生于水,乙癸同源,故于肾尤重”,所以内风之起,脏腑多责之于肝肾,而肝肾之为病,又有种种不同 。
如“中年丧偶,怀抱郁结,时患筋挛骨痛”,“服乌药顺气散等剂反致口眼歪斜,两臂不能伸举,日晡内热,痰涎愈甚”,此乃“肝木不舒”,“木来克土,脾热胃燥而内风生焉”,治宜舒木扶土为主;或“素有内热,忽然猝倒于地,目不识人,左手因之不仁”,此系“肾水亏耗,肝木失养,于是木气益燥,自发内风而昏眩颠仆也”,治宜补水以生木,方以六味丸加减;或“大怒之后,腹常作痛,吐痰频频不已,服二陈四物及祛风等剂反致半身不遂,筋挛肢痿,日晡益剧,内热口干,形体倦怠”,此乃“肝气不舒,误作风治,气血反为风药所损”,治宜“解郁顺气为主,并以养血补气等品佐之,用加味逍遥散”;又或“数日前面目浮肿,口渴心烦”,此木火上亢之象,“今忽然手足抽搐,口眼歪斜,虽能发声而言语不清”,此证“系风火所致”,然治之之法“祛风以救火不如滋水以救火”,“治火之法,不必祛风,而重补水较为妥全”;再如“肾肝两藏精血衰耗,则筋骨失其所养,而湿热痰由空袭乘虚入络,肢痿无力,舌强语謇”,治宜肝肾双补,“并以化痰之药佐之”;又如“真阴虚极,肾水不能上滋,痰气侵凌君主,致一时昏瞀猝倒,手足抽搐,口眼歪斜”,治法惟有“直补肾中之阴”,使“肾水一足,上滋于心”,“诸症渐次告平矣”;又如“少阴脉萦舌本,气绝不至”,“舌强而謇”,此名“风痱”,由“肾元虚极,火不归原,津液蒸化为痰,阻塞隧道,清气不能上升”而致,宜用“地黄饮子温之” 。陈修园先生的提法,与邓铁涛先生的秦艽牵正汤,不谋而合.
推荐阅读
- 邓铁涛羚羊角骨汤的配方组成
- 邓铁涛补阳还五汤的配方组成
- 邓铁涛充血性心力衰竭方的配方组成
- 邓铁涛冠心病方的配方组成
- 邓铁涛莲葚汤的配方组成
- 邓铁涛石决牡蛎汤的配方组成
- 邓铁涛胆石方的配方组成
- 邓铁涛胆蛔汤的配方组成
- 邓铁涛肝吸虫方的配方组成
- 邓铁涛慢性阑尾炎方的配方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