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养生 吃粽子挂香囊健脾和胃祛邪防病

端午快到了,全国各地都在为过端午节而做着准备工作,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的由来你是否知道呢?你知道端午吃什么最养生吗?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学习了解下端午节养生小妙招都有哪些?
端午节养生
挂香囊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端午节所佩戴的香囊,用五色丝线缠成,或用碎布缝成,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可以驱邪醒脑,增加运势 。香囊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 。
赛龙舟、洗龙湫水
【端午节养生 吃粽子挂香囊健脾和胃祛邪防病】龙湫水也就是龙舟竞渡过的水,人们认为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龙湫水、洗龙湫水浴的习俗,民间也就有“五月节洗龙湫水”的俗语流传 。
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 。“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
吃粽子
端午节粽子主料:糯米, 为禾本科草本植物糯稻的种子 。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益肺气、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 。( 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主治: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少食,腹泻;气虚自汗 。竹叶甘,淡,寒 。主治:热病心烦口渴,咽喉炎,口腔炎,牙龈肿痛,心火织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尿少赤黄色 。还可以清热除烦:用于热疡烦热,心烦不寐,小儿夜啼 。另配料可以随意选用,有大枣、榛子、苡米、花生、莲子、芡实……也都有滋补保健 。
喝雄黄
酒医史渊源《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 。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认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制备雄黄酒的方法很简单,用于成人饮用的,则取微量经过水飞处理的雄黄细粉,现行药典规定内服用量为0.05克~0.1克放入一只小碗或小杯中,再加入15毫升~20毫升白酒,用筷子将其搅溶,再将上层带有微红黄色的酒液倒入定量白酒中,碗底或杯底的沉淀物则弃之不用,饮用量约15毫升左右 。
煮大蒜
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 。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
滚吃鸡鸭鹅蛋
全国各地均为流行 。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 。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四款艾叶药膳 除烦活血化瘀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端午节出游你必须知道的10大事项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吃什么 十大传统食物
端午节吃什么
一、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
据 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 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 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二、面扇子
很多地方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 。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 。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 。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端午节八件事养生保健
三、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 。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 。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 。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
四、薄饼
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 。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
五、茶叶蛋
端午节还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蛋有鸡蛋、鸭蛋、鹅蛋 。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
六、打糕
吃打糕端午节是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 。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 。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 。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
结语:对于端午的来历我们记得最清楚的可能就是关于屈原的故事,端午这天吃粽子这几乎是公认的习俗,但你要知道粽子不是随便吃的,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食用,因为糯米含糖很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