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逢考必问“偶像” 清高龄考生趣闻

科举制度中对于考生年龄并无限制,清代科考中,高龄考生进场考试的情况不少,由于清代优礼老人,留下了很多老人参加科举的逸事 。
皇帝问“偶像”是否中举
康熙三十八年,京师顺天府举行乡试,在京的广东贡生黄章参加考试,时黄已届百岁高龄 。进入考场时,叫他的孙子在前引导,灯笼上大书“百岁观场”四个大字,传为一时佳话 。从灯笼所写的内容来看,这位百岁考生,志不在中不中举,而在于显示自己如此高龄尚能入试,来看看场子,倒也是别具一番情趣 。与黄章意在观场不同的,是康熙间一位叫姜宸英的名士的遭遇 。姜是浙江慈溪人,很早就已成名,清初,他以布衣的身份被推荐到国史馆参加修撰明史,却一直没有科名 。康熙帝对姜的文章极为推崇,每次科举发榜时,总要问,这次姜宸英取中没有?直到康熙二十六年,姜宸英已经70岁了,终于得了个探花(第三名) 。姜氏文章名满天下,屡试不第,算是个屡败屡战的典型,最后总算是博了个进士及第 。
高龄考生往往成为考场逸事,甚至受到朝廷优礼 。乾隆间,广东番禺有位老童生叫王健,已经99岁了,仍然能参加考试,握笔作文 。曾有人专门为此写诗传诵,一时传为美谈 。道光五年(1825)广东乡试,广州府三水县考生陆云从,年纪102岁,朝廷钦赐举人 。赴宴时,考官问他,三场考试辛苦,还能挺得住吧 。老考生回答:百岁蹉跎,内心惭愧耳 。又问他是哪年入学的,回答说,本乡先贤庄有恭中状元那一年,我已应童子试两次了,但直到去年才入学 。查广东着名才子庄有恭,是乾隆四年(1739)皇帝钦点的状元,距此时已有86年了,可推算那时陆应为16岁,他说那时已参加过两次童子试,当属可信 。第二年,陆云从赴京参加会试,京师传遍,人们纷纷前往观看,只见陆云从相貌如60岁左右的人,“耳聪目明,步履甚疾” 。道光帝钦赐陆“国子监司业衔”,时年已103岁了,当时朝臣,有很多人写诗传诵此事 。
一生科举,父子同场
【康熙逢考必问“偶像” 清高龄考生趣闻】有时候,同一场考试中,同时考中的人年龄相差数十岁,一时传为美谈 。乾隆间,广东生员谢启祚年九十八,仍参加乡试 。按他的年龄,早就可以上报朝廷给予恩赐,但是官员们每次提出要为他请赐,他都竭力推辞,说:科举这事早已注定了的事,怎知此生我不能为老儒生争一口气呢?果然,这一年他得中举人 。与他同一科参加乡试的有一位少年考生——番禺刘彬华则以年仅十五而中式,老少同榜,年龄相距为83年 。某巡抚为此赋诗,其中有“老人南极天边见,童子春风座上来”的句子 。
谢启祚中举后自己写了一首《老女出嫁》诗,亦颇有意味:“行年九十八,出嫁不胜羞 。照镜花生靥,持梳雪满头 。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流 。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 。”次年,谢赴京参加会试,特授司业衔,两年后,赴京为乾隆帝祝寿,晋鸿胪卿,离京时还得到乾隆御赐诗和匾额,传为一时佳话 。与之类似的是,嘉庆间会试,山东年老诸生恩赐举人王服经中进士,年纪85岁,殿试时授庶吉士,特旨带职还乡 。
更有奇者,道光时有位老童生朱彬,儿子早已进士及第,高官显位,他还在年年应考,进京会试那一年,儿子被任命为主考官,上报回避的折子中说,有应回避者亲生父亲一名,都中传为笑话,而士林中叹羡不已 。
父子同场考试还有一个例子,嘉定名士王光禄成名前,每年参加岁、科试时,则与父亲一起参加考试,结果父亲屡列榜尾,而光禄总是名列前茅 。一次,父亲对光禄说,这次我们把各自的考卷互换,试试考官的眼力如何 。结果,光禄仍为前列 。后来光禄已成高官,他的父亲还是个老秀才的身份,拄着拐杖前来应考 。考官是王光禄的同年,劝他说:“老年伯正当颐养天年,不必来吃这份苦了 。”他正色道:你错了,大丈夫奋志科名,应当自己取得,如果借着儿孙之福,自暴自弃,我深以为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