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上有什么用处?

【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上有什么用处?】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各科,特别是针灸、推拿气功均以经络理论为依据,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
释病理经络学说用以阐释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变化的机理藉以作为诊断和防治疾病的依据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而经络之气中,具有抗御外邪的正气在内,因为经络之气与卫气有关,而卫气有保卫机体的作用;皮肤经络是抗御外邪的屏障,故经络之气不足或不利,就容易遭受外邪的侵袭而发病 。因经络具有沟通表里上下,感应传导等功能,因而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外邪侵袭人体体表,可以通过经络而传入内脏 。经络又是内脏疾病相互传变的途径如肝病可以犯胃、犯肺;肾虚水泛可以凌心、射肺;心火可下移于小肠等都是通过经络相互传变的 。经络又是内脏病变反映到躯体体表的途径,脏腑病变可以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五官九窍,如肝气郁结可见胁肋、少腹胀痛,肝火上炎可见目赤肿痛;真心痛(心绞痛)不仅表现在心前区疼痛,且常放射到肩背部及上肢内侧后缘,心火上炎可见舌部糜烂赤痛,胃火炽盛可见牙龈肿痛等,都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的 。
帮助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络属一定的脏腑,可以反映内脏和躯体组织器官的病证,故而在临床上,就可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其联系的脏腑,作为诊断疾病辨别证候和病位的依据之一如头痛一症,依据疼痛部位来分析:痛在前额者,病变多在阳明经;痛在两侧者,病变多在少阳经;痛在枕项者,病变多在太阳经;痛在巅顶者,病变多在厥阴与督脉经 。
又如两胁疼痛,多是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多是肺脏的病变 。当脏腑有病,可以通过其所连经络通道上的有关部位(穴位)的观察、按压等方法,以帮助诊断 。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阑尾炎)可在阑尾穴有压痛;长期消化不良的病人可在脾俞穴见到异常变化;胆囊炎患者,在阳陵泉穴下,往往有压痛等 。这些,都是帮助诊断疾病的方法 。
指导治疗经络学说被广泛地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和药物治疗,更具有较大的意义,针灸与按摩疗法,都是在体表一定的部位上,利用物理性的刺激治疗疾病,刺激部位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不仅在邻近部位刺激,如果采取循经取穴(根据经络的循行路线取穴)的方法,就能提高疗效,如治疗牙痛取合谷穴,治疗胃脘痛取足三里穴,治疗脱肛、子宫脱垂取百会穴等都有较好的疗效药物治疗也是以经络为通道,并藉其传导作用,使药到病所,发挥治疗作用物归经”,就是根据药物对经络所属脏腑病变的特殊选择性,根据病属于何经,就选用何经的药物治疗 。如果了解药物归经就能力专用宏,疗效显著;如归经不明,则无的放矢,难以获得确效 。
此外,当前临床运用的针刺麻醉,以及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疗法,亦都是在经络学说理论指导下所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