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数学迎来黄金一代,十年时间能与美国并驾齐驱?( 三 )
1982年出生于江苏常州名门“恽氏”家族的恽之玮 , 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发现自己擅长数学 。 当时 , 数学老师每天会在黑板上留一道比较难的数学题 , 大多数时间 , 全班只有他一个人能做出来 。 那种“解决别人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感觉让他上瘾 , 而且 , 与语文相比 , 数学中蕴含的确定性也让他十分着迷 , 数学答案只有对或错 , 是与否 , 结构清晰 , 秩序分明 。
因此 , 恽之玮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参加奥数 , 初中时 , 几乎所有课余时间都沉浸在奥赛题中 , 到初三时 , 恽之玮提前参加了高三奥数联赛 , 高一下学期入选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 , 但止步于集训队 。 高二时再次尝试 , 进入国家队 , 并在第四十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获得了金牌 , 成为当年中国队唯一一位获得满分的选手 。 2000年9月 , 没上高三的恽之玮被直接保送北大数院 。
在浙江温州 , 另一个“90后”天才少年也通过数学竞赛脱颖而出 。 温州是“数学家之乡” , 养育了苏步青、谷超豪、姜伯驹、李邦河等多位数学院士 , 据统计 , 近百年来 , 数学领域的温州籍教授至少有200名 。 出生在这样一片土壤 , 陈杲在小时候也表现出对数学的兴趣 , 四岁就自己悟出了“头同尾合十”的乘法运算规律 。 陈杲的父亲陈钱林曾当选为温州市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 是当地知名的中小学校长 。 作为教师 , 陈钱林呵护并引导着陈杲的数学兴趣 , 任由其沉迷于“摆火柴”“摆筷子”算数的游戏中 , 没有强迫孩子学其他特长 。
2006年 , 12岁的陈杲以省内数学竞赛一等奖的成绩免试进入浙江省瑞安中学读高中 , 两年后 , 又以超过一本线84分的成绩进入中国科大少年班复试 , 并被提前录取 。
尽管如今的奥数在国内已畸形发展 , 但中外许多著名数学家却都在奥数的摇篮中成长成名——生于澳大利亚的华裔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在10岁、11岁、12岁参加过三次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 分别获得铜牌、银牌、金牌;因破解庞加莱猜想却拒绝领取2006年菲尔兹奖的俄罗斯数学家格里高利·佩雷尔曼 , 是1982年奥赛第一名;2010年菲尔兹奖得主、越南数学家吴宝珠 , 则是1988年、1989年连续两届奥赛金牌得主 。
中国数学会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志明曾指出 , 中国包括奥数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竞赛 , 功利色彩太重 , 而吴宝珠、陶哲轩等人获得奥数金牌 , 是出于对数学的兴趣 。
在如今这些青年一代数学家的少年岁月里 , “奥赛”已然成为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 。 据恽之玮回忆 , 在2000级北大数院的学生中 , 通过奥赛冬令营保送进来的 , 大约有1/3 , 除此之外 , 其他人多少也有过竞赛经历 。 和恽之玮熟悉的几位北大毕业的数学家 , 比如1980年出生的刘若川 , 1981年出生的许晨阳、张伟、袁新意等人 , 也都是竞赛生 , 基本上都是国家队出身 , 最低也是集训队 。 幸运的是 , 他们从小就表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数学天赋 , 对数学发自内心的热爱 , 亦是支撑他们一直走上数学研究之路的原始动力 。
什么是天赋?“无非是大量时间积累的结果 。 ”中国科大数学系教授陈卿总结说 。 在很多学生看来 , 他们花半天时间都搞不懂的问题 , 孙崧、陈杲这样有天分的孩子看一眼就会了 , 但大家没看到的是 , 在课上提出这个问题之前 , 他们已经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 。
“最好的办法不是教 ,
是把他们放在一起自然生长”
出身于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孙崧与陈杲 , 被认为“是三五年才会遇到一个的天才” 。 王兵说 , 在少年班时 , 孙崧的成绩几乎一直是第一 , 2006年到威斯康星大学后 , 孙崧的研究生课程也基本全是满分 。
“历届少年班中 , 这种有数学天赋的小孩可不只是孙崧、陈杲两个 , 但并不是所有天才都适合走数学这条路 。 在数学长跑中 , 除了有兴趣和天赋 , 努力和坚持保持节奏才最紧要 , 要能静下心、坐得住 。 ”陈卿回忆说 , 他曾先后担任过少年班管委会主任及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 。 孙崧是2002年从安徽省安庆怀宁中学考入的中科大少年班 。 孙崧上大三时 , 陈卿给数学专业的学生组了个讨论班 , 研讨学术论文 , 起初大家都兴致勃勃 , 到最后只剩下孙崧一个人在坚持 。
与恽之玮陈杲们相反 , 尽管王兵也出身于中国科大少年班 , 但他自认不是“天赋型”选手 , 甚至怀疑过自己是否适合做数学基础研究 。 在美国读研时 , 王兵有一次去宾夕法尼亚大学参加活动 , 便去拜访了“师爷”卡拉比 。 他问对方 , “是否要有好的天分才能做数学” , 卡拉比毫不迟疑地回答他“of course” , 那语气就好像在说 , “怎么会问这种问题” 。 王兵回去后消沉了一段时间 , 但很快又想通了:数学是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 他已经实现了个人的最优解 , 无谓过多比较 。 只要能继续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 多培养一些学生 , 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
推荐阅读
- 约瑟夫·拜登 非要跟中国较量?美国疯狂印钞6万亿,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油价 “负油价”后全球市场变化!美国每升不足2元,中国排名竟超国足
- 中国人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言论引争议
- 诚实 中国首位女宇航员,为何返回后就没露面?原来一直在背后作奉献
- 伺服 “窝工”技术又双叒叕助力中国“太空首单”
- 研制 好消息中国航空航天技术飞速进步,有望彻底打破西方垄断
- 中国经济网 航天工程董事长唐国宏辞职 姜从斌接棒
- 中国网 【探秘延安红街之二】藏在延安红街里的八个故事
- 歌手 《中国好声音》改版变《歌手》,诸多知名歌手以选手身份亮相加盟
- 反响 喜讯传来!中国航天再次创下“世界第一”,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