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 “逝去的未来”:非洲丛林中曾藏着一座科研重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现年67岁的约翰·姆甘加是阿玛尼山研究站的前实验室助理 。 他在整理实验室的架子 , “当地人以前认为这里的科学家用这些瓶子制造药水 。 ”他告诉摄影师 。 他们所从事的其他科学研究也曾被当地人认为是超自然的 , 研究人员之前被称为mumianis(斯瓦希里语为“吸血鬼”) , 则是因为他们采集了血液样本来研究疟疾 。
“逝去的未来”:
非洲丛林中曾藏着一座科研重镇
本刊记者/彭丹妮 摄影/Evgenia Arbugaeva
在坦桑尼亚东北部乌桑巴拉山脉的一个山顶上 , 记忆变得可以触摸与感知——现代主义的建筑散落在茂密的热带丛林中 , 贴着拉丁语标签的欧洲药用植物与当地物种一起保存 , 科学仪器和藏书齐全的图书馆在落满灰尘的房间里静候使用者的到来 。
这里是阿玛尼山研究站 。 尽管坐落在遥远的非洲丛林 , 它曾是一个备受尊敬的世界级学术中心 , 曾经拥有近百名员工 , 收藏了非洲最令人瞩目的自然主义书籍和科学期刊 , 对整个东非的科技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
它曾经面向未来 , 但在社会变迁中 , 它被遗留在了过去 。 该研究机构有时被称为“丛林中的时间胶囊” , 它留下的科学研究遗物讲述了一个历史上的独特时刻 。 但今天 , 只有少数几个人 , 还在讲述它的故事 。
【中国新闻周刊|“逝去的未来”:非洲丛林中曾藏着一座科研重镇】阿玛尼山研究站的标牌至今仍然留存 。
“知识与静默的王国”
在阿玛尼山研究站图书馆墙壁上 , 一块高悬的挂画上写着:“知识与静默的王国” 。 在期刊书架上 , 布满虫洞的褪色书皮上印着“1956年当期论文” 。
挪威奥斯陆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保罗·文策尔·盖斯勒组建了一支由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视觉艺术家和地理学家构成的团队 。 他们在过去的几年里 , 一直在研究非洲热带丛林中那些曾帮助塑造了二十世纪医学和公卫科学的古老研究站 , 以了解曾经宏大的愿景何以土崩瓦解 。
19世纪晚期 , 德国殖民者在今天坦桑尼亚东北部的乌桑巴拉山上建立了一家疗养院 。 不久 ,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 , 德国将这块土地割让给英国 , 后者将这里用于农林业种植 ,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
1949年 , 英国殖民者在乌桑巴拉山底部建了一个疟疾研究站 , 然而那个地方过于潮湿闷热 , 并不宜人 , 于是 , 位于山顶位置的阿玛尼成了新的选项 。 这里有凉爽的山风、一眼可以望到印度洋的绝佳视野以及适合潜心研究的僻静气氛 。
一些实验用具被保存了下来以备将来研究 。
“二战”后 , 特别是冷战时期 , 从美国、西欧、苏联到非洲各国都盛行一种观念:政府对基础研究的资助有助于推动创新 , 这催生了后来的互联网等革命性成就 。 该研究站建立于这种时代风尚之下 , 所得到的科研投资规模也持续扩大 。
阿玛尼山研究站的管理者请了建筑师 , 设计了一栋用于流行病学研究的现代化实验大楼 , 并承诺改善工作人员的居住条件 。 每周二 , 汽车都会往这个偏僻的所在载来商品和影碟 。 这里有专属的电力和水力系统 , 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和保龄球场则是为了满足研究人员的娱乐需求而设 。
英国科学家希望借助在这里的研究 , 实现一个宏伟的目标:彻底在非洲消灭疟疾 。 1962年 , 殖民地独立后 , 首位非洲籍研究员作为共同作者发表了研究论文 , 再加上当时研究站主管的反殖民主义 , 种族界限开始模糊 。 一些非裔科学家远赴欧洲攻读研究生学位 , 学成后回到阿玛尼 , 成为成熟的科学家 。
到 1971 年 , 阿玛尼山研究站任命了首位非裔主任菲利普·韦格萨 , 他是肯尼亚人 , 在英国伦敦接受教育 , 重视科学家的待遇 , 对该研究站的未来充满野心勃勃的设想 。 盖斯勒说:“这一时期 , 全球正在发生广泛的变化 , 人们深信 , 科学可以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和发达的非洲 。 ”
推荐阅读
- 约瑟夫·拜登 非要跟中国较量?美国疯狂印钞6万亿,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油价 “负油价”后全球市场变化!美国每升不足2元,中国排名竟超国足
- 中国人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言论引争议
- 诚实 中国首位女宇航员,为何返回后就没露面?原来一直在背后作奉献
- 伺服 “窝工”技术又双叒叕助力中国“太空首单”
- 研制 好消息中国航空航天技术飞速进步,有望彻底打破西方垄断
- 中国经济网 航天工程董事长唐国宏辞职 姜从斌接棒
- 中国网 【探秘延安红街之二】藏在延安红街里的八个故事
- 歌手 《中国好声音》改版变《歌手》,诸多知名歌手以选手身份亮相加盟
- 反响 喜讯传来!中国航天再次创下“世界第一”,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