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观察报 百度回归,什么是真正的“二次创业”?( 二 )


麦肯锡公司用著名的组织管理7-S框架 , 描述出影响企业成功的七个方面 , 即组织结构、战略、体系、技能、管理风格、员工、核心价值 。 他们认为 , 这七个变量中的核心 , 是企业核心价值观 。
经济学家张维迎曾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作了界定 , 认为它必须具备五个特点:“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流不掉 。 ”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 是真正意义上的“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流不掉” , 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
企业二次创业时 , 有着太多这样的例子:一个企业没有正确的价值观 , 以快速圈钱为目的 , 把客户的利益放在一边 , 最终被市场和客户抛弃 。
3
-THE THIRD-
摆脱个性权威
二次创业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企业管理学家包政在《管理的本质》一书中提出的观点 , 获得了多数人的认同 。
他认为 , 用制度的理性权威代替创业者的个性权威 , 才是一次创业向二次创业转变的实质 。 惟有实现了这样转变的企业 , 才叫真正的“二次创业” 。
全美国排名第一的梅奥诊所 , 就实现了这样的制度转变 。
始建于1864年的梅奥诊所至今已有超过150年的历史 , 这家诊所长盛不衰的秘密就是 , 其创立者按照百年企业的客观要求 , 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 , 建立起了企业内部关键性的制度体系 , 并把企业建立在了该制度的理性权威上 。
如何更加直白地理解“用制度的理性权威代替创业者的个性权威”?简要说就是 , 二次创业中 , 老板要做到“不厌其烦”、“明白无误”——不厌其烦地告诉每个职业经理人 , 他们可以不相信老板 , 但绝不可以不相信制度;明白无误地告诉每个职业经理人 , 只有确立起制度的保障 , 才有可能跨越人的寿命 , 使企业持续发展 , 基业常青 。
这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难度 , 但真正把它实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因为现实中 , 企业内部的关系错综复杂 。 比如 , 在一家公司中 , 是谁说了算?过去是老板说了算 , 因为老板能够凭借其个人品行、创业功绩、做事胆略等条件 , 自然而然获得个性上的权威 。
把这种个人权威转变为制度的理性权威 , 本质上是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互动的过程 。 说白了 , 老板要愿意放权 , 职业经理人阶层要愿意担当 。 在这一过程中 , 老板必须是第一推动力 。 反过来说 , 如果老板没有这种觉悟 , 职业经理人阶层就不可能承担起管理的责任 。
实际上 , 很多所谓“二次创业”的企业 , 创始人的个人权威都没有真正破除 , 依然是个人权威凌驾于制度之上——“朕言即法” , 这就导致了公司无法形成制度意识和制度的理性权威 , 导致公司内部更愿意相信人脉而不是制度 。
在这种情况下 , 如果职业经理人必须看着老板的脸色行事 , 他就不会自然确立公司的立场 , 他会不断揣摩老板的心思 , 并依靠老板的权威做事 , 沉浸在打工意识和赚钱意识之中 , “大树底下好乘凉” 。 从而失去了职业经理人应有的独立思考能力及主动性、创造性 。
对于这样的职业经理人来说 , 这个过程可以视同为“被奴化”的过程 , 说好听些叫“培养对企业的忠诚度” , 实际上是培养对老板个人的愚忠或顺从 。
久而久之 , 老板与职业经理人就成了主仆关系 , 这样的结果往往是 , 老板走上了业绩导向之路 , 追求短期业绩 , 同时企业内部陷入争权夺利的漩涡 , 企业在二次创业的路上逐渐衰退 , 没有持续增强的生命力 , “大树底下不长草” 。
所以 , 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质疑——“中国真的有职业化的经理人吗?”事实上 , 有不少企业真的希望建立起制度理性权威的新规则 , 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 原因就是 , 创业者没有真正想明白:二次创业究竟意味着什么?自己在二次创业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二次创业究竟需要多少时间?
于是 , “二次创业”的创业者们就在犹豫不决和“前怕狼、后怕虎”之间 , 错失良机 , 断送了企业前程 。
END
编辑|丁凝 主编|张宁
校对|谷红欣 视觉|牛大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