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将苓 中芯国际解禁,国产芯片复活?( 三 )


每部手机都要用芯片 , 有多少芯片 , 就等于有多大的产量 , 相当于提前锁定了销量 。
各大手机厂商的加单备货 , 让芯片工厂的产能成为稀缺资源 , 不仅需要在手机厂商的订单之间分配 , 还要在手机芯片和汽车芯片乃至于其他各类芯片之间分配 。
僧多粥少的环境里 , 全球芯片企业产能不足 , 芯片荒也就不足为奇 。 而这 , 会成为中国芯片企业的超车机会吗?

自华为芯片被“锁”以来 , 国内一直在试图推动国产芯片的技术提升 。
2018年 , 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业的消费需求在全球占比为34% , 但是国内的生产能力只占全球7.9% 。
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去年12月的报告 , 中国已成为2020年半导体设备的最大市场 。
生产能力和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 , 导致国内每年在芯片进口方面 , 耗资巨大 。 2020年中国芯片的进口额为近3800亿美元 , 折合人民币超2.4万亿元 。
这其中 , 国内的芯片投资少 , 是首要问题 。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7-2018)》数据显示 , 全球半导体产业投资额几乎年年在600亿美元以上 , 而国内的芯片产业投入仍然远远不足 。
事实上 , 国内早已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
2014年 , 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颁布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启动 , 全国各地就掀起芯片产业发展热潮 , 一个项目投资动辄数百亿元乃至千亿元 。


例如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轰轰烈烈的武汉弘芯项目、川成都高新区的格芯(成都)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陕西坤同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淮安的德淮半导体有限公司、贵州贵安新区的贵州华芯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等等 。
这些公司无一例外 , 尽数崩塌 。 其中 , 武汉弘芯的倒塌更是令人唏嘘 。
武汉弘芯总投资额约200亿美元 , 约合人民币1280亿元 , 主要投资项目为预计建成14纳米逻辑工艺生产线 , 总产能达每月30000片 , 并且在规划中还要建成总产能达每月30000片的7纳米以下逻辑工艺生产线 , 以及晶圆级先进封装生产线 。
美好的想象没有敌过残酷的现实 , 短短一年多时间里 , 分布于江苏、四川、湖北、贵州、陕西等5省的6个百亿级半导体大项目先后停摆 。
这批芯片项目 , 没能推动中国芯片往前大发展 , 烂尾潮反而成了芯片发展的阻碍 。
即便如此 , 国产芯片的征程仍然不能停止 。
中芯国际的光刻机订单 , 或许是一种希望 , 但把中国芯片的未来只寄托于一个中芯国际是远远不够的 , 甚至十个中芯国际也不够 。
必须要打造一个产业集群 , 掌握芯片生产的各个环节 , 在核心技术和基础研究上都有突破 , 在产业链、供应链上都达到完善 , 或许能让国产芯片走到新的阶段 。
2月26日 , 工信部牵头相关单位编制的《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册》 , 收录了59家半导体企业的568款产品 。 覆盖计算芯片、控制芯片、功率芯片、通信芯片等10大类 , 53个小类产品 , 占汽车半导体66个小类的80% 。
20年的全球化浪潮 , 早已将不同国家 , 通过产业链交织在一起 。 在新冠肺炎的影响下 , 产能出现极端紧缺 , 此前国与国在贸易与技术之间的封闭与对立 , 也被逐渐撕开了一道口子 。 给了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机会 。
【大国将苓|中芯国际解禁,国产芯片复活?】大幕早已拉起 , 接下来的每一步都是在唱好这台戏 , 但这场演出 , 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