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心态是你刻意练习的

自我关怀的心态。比如不物化自己,尊重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积极稳定的感受;比如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即不再把自己作为周遭的核心和判断标准;再比如不再自我折磨,不再通过内在对话,重复过去所经历的痛苦。以上的心态都是我曾经刻意练习过的,如果有某些地方戳中了你,那么你不妨往下看看。
在树立良好的自我关怀心态之前,我先来分享一下「自我关怀」究竟是个什么。
自我关怀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仍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但在国外其实已经非常流行了。只要搜索一下self-care,你就会找到各种各样的书籍、音频和文章。
广泛来说,自我关怀包括任何我们有意去做的事情,比如照顾自己的头脑、情绪以及身体的行动,也包括我们在职场里、生活中和人际关系中保护自己、关爱自己的各种方式。
很多人可能觉得,那我平常也有照顾自己啊?比如我生病了,我就会去看病和休息,这应该就是自我关怀了吧?当然,这显然是一种照顾自己的行为,但自我关怀并不仅止于此。
自我关怀强调我们友好地看待自己,友善地关心自己,而不仅是单纯地驱动自己去完成任务、榨干自己来达到标准;并且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关怀,而不仅仅是在自己的「某个零件不中用了」的时候,被动地修理对付它,以便你可以继续没事人一样地超负荷工作。
从根本上来说,自我关怀强调一种与自我中心、自我物化和自我折磨不同的对待自身的态度,以及由这种态度衍生出来的,关怀自身的行为。
那么这种特定的态度具体是什么呢?自我关怀的态度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个叫自我友善。或者我们简单点说,就是善待自己,它和自我折磨与自我物化恰好是相反的。自我友善强调我们要像对待自己在乎的朋友一样来对待自己,也就是说,这个态度强调的是做出照顾行动时候,要出于一种友好、善意的心态,而不能来自于厌恶、排斥的动机。
很多来看心理类回答的用户,不论他们的现实诉求是什么,常常都基于一个潜在的动机,也就是:我不够好,我想要变得更好。
当然有一部分人的出发点是对自己的关怀和友善,因为对自己有着健康的爱意,因此希望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都能体验到更美好的生活。这样的动机,我们说是符合自我友善的,由此生发出的行动,也就可以称之为自我关怀。
但是,有更多人其实是另一种情况。他们改变的动机,来自于对自己的轻视、厌烦和怨愤。他们对于自己的某一部分、某种经历、甚至整个自己,感到不满、厌恶、甚至干脆难以耐受。
因此他们急迫地想要通过一些手段对自己进行象征意义上的「自我截肢」,把自以为的「坏肢」切除,获得心目中完美的自我形象和体验。
这种以自我厌恶为动机的改善行为,普遍会受到内心的强烈抵抗,因为我们谁都有觉察恶意和抵抗伤害的天性。
这就是为什么你的许多自我改善企图最后都会不了了之,甚至一败涂地,因为你想要伤害自己,而你的免疫系统只好跟你拼死一搏。某种角度来说,你那些自我改善没能成功不能算是坏事,否则现在你最多只是病了,成功了搞不好就残了。
当然,不论人和生活都不可能一成不变,一个人希望自己变得更好,有更幸福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正因如此,我们才在这里探讨真正合理的动机,真正合适的方式。
在提高生活体验,提升内心幸福这个方面,从自我友善的态度出发是相当重要的,它本身就可以让你感觉更好,同时也会为你的改变减少阻力。
还记得你的妈妈或者你的朋友,在你生病的时候是怎么照顾你的吗?你不需要事事都做得跟他们一样,但他们给你的温暖与关怀你一定能感觉得到。
如果你是以那样的态度在痛苦时照看自己,在困难时帮助自己,自我友善这一条,你就算做到了。而你为自己做的,也就可以算作是某种自我关怀了。
自我关怀的第二个态度叫共通人性。这听起来可能有点难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当你进行自我关怀的时候,你需要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你目前所体验到的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它们都是更广泛的人类体验中的一部分,而并不是独属于你一个人的。
也就是说,在自我关怀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要你自怜地觉得,啊,我弱小可怜又无助,为什么偏偏就是我受了这么多苦,我的人生好悲惨,这世上没人懂得我的伤痛……这种自我中心的自怨自艾,常常带给当事人一种微妙的独特感和优越感,一旦对这样所谓的「自我同情」上瘾,当事人就会陷入更深的自卑和痛苦之中,甘之如饴,难以自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