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为何物 茱萸
《易经》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由于“重阳”这一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而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又加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古时民间的重要民俗事象,渐渐形成了“登山祈福”习俗 。唐朝诗人王维时年十七身处异乡,于重阳日极其思念亲人,故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便提到了亲人在重阳日登高祈福的过程,同时也提到了佩插茱萸这一风俗 。茱萸香味浓,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是磨碎放在香袋里、或是插在头上的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 。“遍插茱萸少一人”传神的描写出兄弟亲人登高祈福、佩插茱萸时,身边却少了一人,倍感凄凉 。那么问题便来了:诗中所提到的“茱萸”是指的何种茱萸呢?据查找资料了解到被称为“茱萸”的植物有五种,分别是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蜜茱萸(Melicope patulinervia)、食茱萸(Zanthoxylum ailanthoides)、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草茱萸(Chamaepericlymenum canadense) 。
草茱萸是五种植物中唯一的草本植物,为山茱萸科(Cornaceae)草茱萸属(Chamaepericlymenum)的植物 。那王维诗中所提到的“茱萸”是不是草茱萸呢?据资料记载,王维是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而草茱萸产于吉林省长白山针叶林下,生于海拔1200米左右的山区 。吉林距离山西实在是有段距离,既是王维家乡民间流行的风俗,大家便也不至于从吉林采回草茱萸来佩插,简直就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同样的,那位芸香科(Rutaceae)蜜茱萸属(Melicope)的蜜茱萸仅仅产于热带地区,也不会是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的“插茱萸”习俗中的主角 。这样以来,草茱萸和蜜茱萸便都顺理成章的被排除了 。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为何物 茱萸】食茱萸又被称为椿叶花椒,为芸香科花椒属(Zanthoxylum)的植物 。食茱萸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它茎干有鼓钉状的锐刺且花序轴及小枝顶部常散生短直刺,样子实在有些吓人 。人们采起来就是一件麻烦事,一定要小心不要伤到自己,更不要说佩戴在头上了 。由此我认为,诗中所言的“茱萸”想必也不会是食茱萸 。
那么会不会是山茱萸呢?山茱萸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Cornus)的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在王维的家乡山西是绝对可以找到这种植物的,倒极有可能是诗中所提到的“茱萸” 。山茱萸的果期是在秋天,重阳节正处于其中 。红色至紫红色的核果很是好看,被称为“萸肉”,俗名枣皮,可以入药,味酸涩,性微温,佩戴在身上也很合适 。但是古时民间大家所佩戴的“茱萸”芳香浓烈,被制作成香包佩戴在身上,从而可以达到逐风邪的目的(就如同端午节人们习惯在门前插艾蒿,利用其强烈的气味来驱瘴辟邪一样) 。然而山茱萸并无什么特殊气味,如若仅仅是为了佩戴起来好看的话,可以选择的植物有很多,不一定非要在重阳节这一日“佩插茱萸” 。所以如果要说诗中所言的“茱萸”是山茱萸的话,确实也少了些说服力 。
文章插图
山茱萸
唐代鄞县人陈藏器在其著作《本草拾遗》中提到:“茱萸南北总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也” 。这句话不仅解释了吴茱萸名字的由来,同时也说明了在唐朝时期,吴茱萸已经遍布南北,重阳节“插茱萸”这一风俗便会盛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而且吴茱萸的果实暗紫红色,重阳节正处于它的果期,同时吴茱萸的气味芳香浓烈,是符合大家用来逐风邪的愿望的 。暗紫红色的果实佩戴在头上,一定很好看 。所以我想,吴茱萸便就是唐朝诗人王维诗中所说的“茱萸”,据说吴茱萸还有一雅名称为“辟邪翁” 。
最后我还想说明一下的是:诗人诗中所谓的“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并非我们所认为的如今的山东省 。时年十七的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于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而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
推荐阅读
- 这些 OST 专业户又放“大招” soulmate
- 你觉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有道理吗?是不是有点轻视读书的意思呢 读万卷书的下一句
- Crew-2任务圆满结束 crew
- 到底指什么 bp
- “She'llneverfallinloveagain……”的中文意思 loveagain
-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 有什么风俗
- 怎样挑选罗盘 罗盘
- 「文言句式」一篇文章带你搞懂状语和“状语后置” 状语
- 到底是“真香”还是“后悔” loft
- 恕不介催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