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紫瘢医案、配方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紫瘢医案、配方】紫瘢
紫癜是指血液从毛细血管溢出到皮肤或皮下组织,皮肤上便会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通常指直径为3~5mm的皮下出血 。引起紫癜的原因有多种,如变态(过敏)反应、血小板减少、家族遗传等 。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外感邪热致阳热过盛,或饮食不节、情志郁结、内伤正气以致内虚内热 。热盛干扰血分,迫血妄行,溢于脉外,引起出血 。若血瘀于皮肤,则成为紫癜 。阴阳气血,互相依存,若脾气亏损,不能摄血则阴不能内守,溢于脉络之间,郁而发斑 。
【临床应用】
李氏等治疗过敏性紫癜15例,中医辨证分为毒热郁营、热迫血溢,阴虚内热、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不循经3型,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有效率为93.4% 。
【病案举例】
1.患者,男,14岁,于2003年5月来诊 。不明原因出现双侧下肢斑块状出血,伴发热,呈渐进性加重 。刻见:斑块增多且有扩展,双腿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左腿为甚,舌红、苔黄少津,脉弦细数 。
中医诊断:紫癜 。证属热邪伤络,治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兼益气养阴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泽泻、黄芩、当归、白芍、桑枝、柴胡、甘草各12g,栀子9g,黄芪、党参各20g,生地黄、牡丹皮、玄参、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g每日1剂 。服5剂后,行走便利,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斑块明显减退,且未有新瘀点出现 。上方再服5剂,紫癜消退过半,腿关节无疼痛 。守方去龙胆草、黄芩、生地黄、桑枝,加熟地黄15g,服10剂,诸症皆除随访半年,无复发 。
按:紫癜系血络受伤,血渗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点状或片状青紫斑块的病症 。本病系热毒之邪侵犯脉络伤津灼络,络破血溢,瘀久化热所致 。治以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兼益气养阴 。使邪热得清,瘀祛血止,脉络通利,病症自除 。
2.李某,女,53岁 。因胸背部、四肢出现紫斑半个月而入院 。
缘于半月前,因爱人“心肌梗死”急诊入院抢救,在陪护期间突然出现胸背、四肢部有针尖样紫斑出现,呈密集分布,压之不退色,无口鼻出血、呕血和便血症状,自觉口苦口干、心烦、大便干燥 。查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化验:WBC11.7×10°/L,RBC3.98×10/L,Hb120.4g/L,BPC35.5×10/L,血沉:4mm/h,出血时间1分钟,凝血时间2分钟,肝脾B型超声检查:未见异常 。经血液科、皮肤科会诊同意诊断:过敏性紫癜 。即交替口服扑尔敏、息斯敏,静脉点滴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及肌注安络血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反而有病情逐渐加重趋势 。故更换中药汤剂治疗 。根据主症、脉象、舌诊等四诊合参,中医辨证为毒热郁营,热迫血溢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5g,栀子10g,木通15g,泽膝15g,车前子(包煎)15g,益母草30g,当归20g,生地30g,白芍15g,丹皮20g,白鲜皮20g,侧柏叶20g,甘草10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80~100ml,共服10剂后紫斑基本消退而痊愈出院 。18
按:本病例是由于其爱人病重着急“上火”,内伤于肝,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气郁化火,熏蒸肝脉,热盛干扰血分,迫血妄行,溢于脉外而出现瘀点、瘀斑 。针对上述病理变化,我们采用龙胆泻肝汤为主加减治疗,收到了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肝属木主风,与胆相表里,又肝主疏泄,宜开不宜郁,郁则化热薰蒸肝脉,热盛干扰血分,迫血妄行,溢于脉外故用柴胡可疏肝胆之气,黄芩、山栀子以增泻火之功,木通、泽膝、车前子、益母草等清热利湿,引导肝胆湿热从小便分消 。又因肝体阴而用阳,有肝阳易动、肝阴易耗之虞,故处方中又妙在加入当归、生地、白芍等养血柔肝之品,体现了泻中寓补、疏中寓养、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特点 。另外,方中又加了白鲜皮、侧柏叶等抗过敏和止血药物也是临床上取得疗效的原因所在 。
推荐阅读
- 阳和汤加减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医案
-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痤疮医案、配方
- 阳和汤加减治痔疮医案
-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丹毒医案、配方
- 阳和汤加减治腹股沟斜疝医案
- 阳和汤加减治术后肠粘连医案
- 阳和汤加减治阑尾炎穿孔并包裹医案
- 带状疱疹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缠腰火丹医案、配方
- 阳和汤加减治男子乳房发育症医案
- 阳和汤加减治乳疽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