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炭疽医案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为B类疫病和国家法定报告疾病 。
因为感染途径不同,临床上将炭疽分为三型:皮肤炭疽、肠炭疽、肺炭疽 。炭疽病以皮肤型多见,临床表现为身体外露部位出现小丘疹,继之形成水泡,破溃及坏死,最后形成黑色焦痂 。同时可有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可并发脑脊髓膜炎及败血症,以突然高热和死亡、可视黏膜发绀和天然孔流出煤焦油样血液为特征 。
如不及时治疗则有生命危险 。
炭疽类似中医“疫”病,是接触疫畜之毒,侵于皮肉而生者,具有传染性,其状如疔,故名疫疔 。又以其疮形如脐凹陷,名鱼脐疔 。其特点是多发于头面、颈、前臂等暴露部位,初起如虫叮水疱,疮头色黑,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职业性,可并发走黄 。本病多由皮肤先有损伤,而后感染疫毒,阻于肌肤,以致气血凝滞,毒邪蕴结而成 。疫毒内传脏腑则导致走黄 。其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大法 。
【病案举例】
刘氏等观察病例20例,将20例炭疽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结合治疗组12例,单纯西药治疗组11例 。治疗组12例中,男性11例,女性1例,年龄22~52岁,平均年龄37岁,多为宰羊者 。对照组8例,均为男性,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41岁 。20例病员发病前均有与炭疽病畜接触史 。在四肢暴露部位(主要是手、臂)18例,颈面部2例,出现直径为0.5~2cm皮肤破损,有痒感,无痛,中间覆盖黑痂 。其中4例皮肤恶性水肿,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白细胞计数10.1×10/L,中性粒细胞显着增高 。12例均从病灶分泌物中分离出炭疽杆菌,可确诊 。中医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局部肌肤先起红斑,继之为丘疹,水疱溃疡,上盖黑焦痂,周边小水泡,偶有肌肉溃烂,血肉腐败,患者伴发热,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舌质红、苔黄,脉数 。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各30g,紫背天葵15g,黄连6g,大青叶20g,甘草10g 。水煎服,加水宜盖过药面1寸余,可连煎2~3次,药汁合并,沸热时加酒两匙和服,饮后以出汗为度 。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连服7~10天为1个疗程 。同时采用西药治疗,将病员隔离,给予大剂量青霉素,每日用量800万1600万U,静脉滴注,每天2次,(对青霉素过敏者使用头孢曲松钠每日2~4g,每天1次,静脉点滴),口服磺胺增效剂复方磺胺甲恶恶唑0.96g,每天2次 。
适当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局部用2%双氧水消毒创面,有渗出液时,敷盖药棉,不用包扎,无渗出液时用酒精纱布,轻敷覆盖创面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及局部外敷 。
治疗结果:临床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黑痂脱落,溃疡面愈合,无并发症,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病原菌培养阴性,治疗组9例,对照组5例;好转:自觉症状有所改善,病变局部无渗出液,红肿消退,实验室指标下降,体温37℃以下,关节痛感消失,治疗组2例,对照组1例;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体征及辅助检查无好转,病变部位形成片状坏死,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证明中药疗效确切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炭疽医案】按:方中以金银花以清气血热毒为主,紫花地丁、紫背天葵、蒲公英、野菊花均各有清热解毒之功,加强其清解之力,并能凉血散结以消肿痛,黄连本善清肠胃湿热,泻心经之实火,方中加用以治其疗毒内攻之耳目红肿,疼痛诸证,加用大青叶以清血分热毒,甘草调和诸药以助解毒之功 。近年来中药药理实验表明,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紫花地丁、大青叶还具有抗内毒素活性作用,以上诸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从而为该方临床用于类似炭疽这种感染性疾病提供了一定的药理学依据 。
推荐阅读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化妆品过敏医案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四肢外伤后早期感染医案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骶髂致密性骨髓炎医案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椎间隙感染医案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胫骨髁骨折医案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流行性腮腺炎医案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水痘医案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盆腔积液医案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急性前庭大腺炎医案
-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子宫内膜炎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