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加减治支气管哮喘医案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科常见的病症之一 , 西医认为本病是一种以肥大细胞、嗜酸细胞浸润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而患者个体变应性体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 , 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 , 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 。其中气道炎症是最重要的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 , 是导致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弥漫性、可逆性阻塞的病理基础 。主要病理特征是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在气道内的浸润 。
临床以憋喘、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 重者出现呼吸困难 。
【温胆汤加减治支气管哮喘医案】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学哮证范畴 , 发作期的病机为“伏痰”遇感引触 , 痰随气升 , 气因痰阻 , 相互搏结 , 壅塞气道 , 肺气上逆所致正如《病因脉治·哮病》所说:“哮病之因 , 痰饮留伏 , 结成白 , 潜伏于内 , 偶有七情之犯 , 饮食之伤 , 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 , 则哮喘之症作矣 。”哮喘发作时的病理环节为痰阻气闭 , 治疗上应祛痰利气 。说明祛痰利气健脾燥湿可作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手段 。
有关药理研究证明温胆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 , 可调节患者免疫力 , 抑制变态反应 , 使嗜酸性粒细胞降低 。尤其陈皮对气管平滑肌的自发活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且能明显拮抗组胺或乙酰胆碱引起的气管平滑肌的收缩痉挛 , 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 1实、炙麻黄、黄芩及细辛具有抗变态反应 , 抑制炎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的作用;炙麻黄、地龙、黄、陈皮及细辛又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桑白皮、竹茹具有化痰、抗炎之功效;甘草可降低哮喘患者体内Ig 。
【临床应用】
李慧、高敏14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56例 , 观察病例56例 ,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诊断及分级标准》15确定诊断标准 。其中轻度25例 , 中度31例;男26例 , 女30例;年龄最小20岁 , 最大61岁;病程最短2年 , 最长19年 。
治疗方法:均予温胆汤加减治疗 。药用:制半夏9g , 竹茹15g , 枳实12g , 陈皮6g , 茯苓18g , 甘草5g , 炙麻黄0g , 苏子12g , 地龙10g偏痰热加桑白皮15g、黄芩10g;偏寒加细辛3g、姜8g每日1剂 , 水煎2次 , 分早、晚2次服 。连续服药治疗2周后停药评定疗效 。治疗前后均记录症状、体征 , 并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和血清IgE 。温胆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不错疗效 。疗效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疗效判断标准》确定疗效标准 。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 , 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 。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或最大呼气流量(PEF)增加量>35% , 或治疗后EV1或PEF≥80%预计值 , PEF昼夜波动率<20% 。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 , FEV1或PEF增加量范围25%~35% , 或治疗后FV1或PEF达到预计值的60%~79% , PEF昼夜波动率<20% 。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 , FEV1或PEF增加量15%~24% 。无效:临床症状和FV1或PEF测定值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结果:56例中 , 临床控制17例 , 占30.3%;显效24例 , 占42.9%;好转10例占17.9%;无效5例 , 占8.9%;总有效率为91.1% , 取得明显的疗效 。
王彩华16温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并发支气管哮喘20例 , 治疗方法:对照组单纯吸入表面激素普米克都保治疗哮喘 , 600ug/日 , 每日3次 。治疗组在吸入表面激素普米克都保(药物剂量相同)治疗的同时 , 加用中药经方温胆汤加减 , 药用制半夏、竹茹、黄芩各10g , 枳实15g , 乌贼骨(先煎)30g , 甘草5g , 干姜4g 。并随证加减 , 兼肝胃郁热者加山栀、丹皮各10g;肝胃不和加郁金12g , 白芍、炒枳壳各15g;脾胃虚弱加炙黄芪20g , 淮山药、薏仁各15g;痰气郁阻者加用炙苏子、茯苓各15g , 桔梗、陈皮各10g每日1剂 , 水煎分2次口服 。2组均经4周治疗 。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 治疗组20例 , 显效14例 , 有效5例 , 无效1例 , 总有效率66.6%;对照组15例 , 显效4例 , 有效7例 , 无效4例 , 总有效率50% 。两组治疗结果经X2检验 , P<0.05 , 有显着差异 。
【病案举例】
王某 , 男 , 59岁 。2001年7月20日来诊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 , 支气管哮喘病6年 , 历年于夏季发作需靠大量输液及口服安茶碱及麻黄素、泼尼松等才能缓解 。3天前因天气闷热又发作 , 经3天输液等治疗未能好转 。证见呼吸急促 , 胸闷 , 喉间哮鸣 , 咳呛阵作 , 痰浊稠黄胶黏 , 排吐不利 , 胸膈烦闷不安 , 舌质红 , 荅黄腻 , 脉滑数 。T37.8℃ , 两肺呼吸音粗及大量哮鸣音 , 右下肺可闻及湿音 。
胸片报告: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合并右下肺感染 。证属热哮 , 方用温胆汤加味 , 治宜清热化痰 , 宣肺降逆 。药用:陈皮10g , 半夏10g , 枳实10g , 全瓜蒌30g , 杏仁10g , 云苓15g , 鱼腥草30g , 葶苈子10g , 苏子10g 。水煎服 , 每日1剂 , 服药5剂 , 咳嗽胸闷减轻 , 呼吸较平稳 , 时发痰鸣声 , 右下肺仍有细小湿啰音 , 双肺偶闻哮鸣音 , T37.1℃ , 舌质红 , 舌苔薄黄腻 , 脉滑数弱 。原方去枳实 , 加知母10g , 元参10g , 续进10剂 , 病告痊愈 , 追访近2年未再复发17按:温胆汤常用于治疗胆胃不和 , 痰热内扰证 。现将其临床应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中医学认为 , 哮证是由于人体津液不归正化 , 凝聚而成 , 伏藏于肺 , 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 , 因各种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发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 发作期的病机为“伏痰”遇感引触 , 痰随气升 , 气因痰阻相互搏结 , 壅塞气道 , 肺管狭窄 , 肺气宣降失常 , 引动停积之痰 , 而致痰鸣如吼 , 气息喘促 。
正如《证治汇补·哮病》所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 , 因内有壅塞之气 , 外有非时之感 , 膈有胶固之痰 , 三者相和 , 闭拒气道 , 搏击有声 , 发为哮病 。”可见哮喘发作时的病理环节为痰阻气闭 , 治疗上应祛痰利气 。温胆汤加减方中 , 制半夏、竹茹、苏子化痰降逆;炙麻黄宣肺平喘;地龙清肺降气平喘;枳实、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化痰湿;甘草益脾且调和诸药 。偏痰热者加桑白皮、黄芩以清热化痰肃肺;偏寒者则加用细辛、干姜以温肺化饮降逆 。诸药合用 , 共奏化痰降气平喘之效 。临床观察发现患者经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Ig均有显着下降 , 从而缓解临床症状 。观察结果表明 , 温胆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后 , 症状好转 , 疗效显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