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加减治糖尿病医案、配方

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性胃轻瘫大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较少患者存在早饱、恶心、呕吐、腹胀等.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增高、劳动强度的减少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1980年全国调查糖尿病患病率为0.67%,1994~1995年全国19省市2岁以上21万人群筛查结果,2型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2.5%,较15年前增高3.7倍.北京地区20682名人群筛查及1566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调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3.44%,居全国患病率第2位.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外台秘要·消中消暑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疠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明清及其之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糖尿病和中医的消渴临床表现相似,均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可参照中医的消渴病治疗.
【病案举例】
1.赵某,女,48岁,1993年4月8日初诊:患者2年前患糖尿病,服用甲苯硫丁脲等西药,血糖一直不能降至正常范围刻诊:形体肥胖,面有一层浮垢,视之如涂油,口中甜腻不爽,小便入盂上有浮脂一层,常觉肌肤不爽如汗黏之感.查空服血糖16.2mmol/L,舌苔白腻,脉缓沉.证属湿困中焦,脾不健运.治宜芳香化湿,宣达气机.处方:杏仁、佩兰、白豆蔻、厚朴各6g,叶、梗各4.5g,半夏9g,白获荃12g,薏仁15g.服方7剂,即觉口中清爽,小便入盂浮脂明显减少.后以此方出入共28剂,查空腹血糖为6.1molL,停中药,改用西药以维持,嘱其定期复查,随访2年,空腹血糖一直控制在正常范围.
按:糖尿病,中医每归于"三消"证,治从肺、胃、肾人手,祛热养阴为其基本法则.但本案实属血糖得以控制在正常范围.282.李某,男,45岁,教师,1995年10月5日就诊患糖尿病两年,口渴喜饮,久服六味地黄丸、玉泉丸等药,毫无效果,靠西药格列本脲维持,病情时轻时重,特求治于尚师.刻下仍口渴喜饮,但饮后胃院发胀.察患者形体肥胖,间其饮食,答曰:喜食肥厚之物.小便短赤,大便不调,烦躁易怒,时有烘热汗出.最近1周查血糖11.67mmol/L,尿糖(++).视其舌苔白腻,切其脉濡而数.尚师辨为湿蕴化热,困阻脾气,水津不布.处三仁汤加味:杏仁10g,白蔻仁15g,生薏仁15g,半夏12g,厚朴10g,滑石15g,通草6g,淡竹叶6g,藿香10g,佩兰10g,茯苓20g,陈皮10g,白术10g,栀子10g,嘱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及各种补品.服7剂,口渴大减,舌苔好转.又以上方加减,共服20余剂,自觉症状消失,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尿糖(-).后以健脾祛湿之剂调理善后,病愈.
【三仁汤加减治糖尿病医案、配方】按:消渴以阴虚燥热者为多,然本案渴兼有胃脘发胀、苔腻、脉濡,又形体肥胖,择食肥甘之物,则必有湿邪作祟.脾被湿困,运化不及,津不上润于口,故口渴.湿邪内留,故饮后胃脘发胀.《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其治疗即不能落"滋阴润燥"之巢臼,否则"润之则病深不解".而应遵《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之大法,用三仁汤以除湿浊之"陈气",并加藿香、佩兰以芳香悦脾,陈皮、茯苓、白术以健脾祛湿,栀子清热利湿.诸药共伍,则使湿去而脾运,气行而津布.方证相对,故获佳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