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加减治慢性胆囊炎医案、配方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中医学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将其归属于"胆胀"、"胁痛"、"腹痛"的范畴,本病发病原因以内因为主,多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邪结胆腑或情志不调,伤及肝胆,气机阻滞而发.外因为外邪侵袭,如表邪传里,逗留少阳之府,或由湿热蛔虫由胃及胆,阻碍气机而发.临床上多以疏肝理气,清热利胆等法治疗,也能收到一定效果,但反复发作,日久不愈.
多数患者虽因情志改变或饮食不调而发病必然早有痰湿内伏,新旧邪气互结而作.正如《张氏医通·胁痛》说"饮食劳动之伤,皆是以痰凝气聚然而因脾气衰而致".胆囊炎是由于肝胆疏泄功能失调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则易聚而为痰湿,痰湿郁久化热成痰热为病.《医宗必读》说"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说明必先有脾胃之虚,酿成痰湿,加之气郁劳倦、饮食等诸多因素,阻碍少阳、肝胆之气怫郁,发为胁痛.薛生白曰:,,"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因此可见,慢性胆囊炎其病在胆,其源在脾,反复不愈,实为痰湿内伏,郁久化热,湿热蕴结所致.
【临床应用】
刘氏2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显着.临床资料:本组42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5例,女27例,年龄26岁~67岁,平均年龄46.5岁.病程1~6年,平均为2年,全部患者经检查均排除消化道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等疾患.其中单纯性胆囊炎30例,结石型(泥沙样)胆囊炎7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5例.常见发病诱因为饮食不节,情志刺激,寒暖失调,过度劳累等.治疗方法:三仁汤加味:杏仁12g、薏苡仁12g、白蔻仁6g、半夏15g、厚朴9g、通草6g、滑石18g、竹叶6g.胆绞痛者加延胡索10g、白芍12g;如湿热或气火较盛者,口干苦,右上腹灼热疼痛,舌红苔黄腻,加栀子15g、夏枯草20g;有结石者,加鸡内金15g、海金沙20g,临床随证加减.水煎服,每天1剂,10天为1疗程,可以连服3~5个疗程.疗效判断标准: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各项有关指标恢复正常,B超检查及胆管造影证实胆管内无结石存在为治愈;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或排出部分结石,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为好转;经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实验室各项有关指标无明显好转,B超及胆管造影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治疗结果:42例中,临床治愈25例,占59.5%;好转9例,占21.4%;无效8例,占19.1%;总有效率80.9%.
【病案举例】
患者,男,47岁,2004年5月18日初诊.右上腹隐隐作痛3年,症状加重并伴有纳差15天,患者3年来反复出现右胁下隐痛,并向右肩及右背部放射,进食稍有不慎,疼痛即加重曾3年前经B超X线造影检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泥沙样),住院3次,用抗生素及中药、消炎利胆片、鸡骨草丸及解痉止痛药物治疗,曾一度好转,15天前因与家人生气后有上腹疼痛加重,伴腹胀、恶心、呕吐、厌油腻、纳差、口干苦、心胸烦闷来诊.查面色萎黄,巩膜无黄染,胆囊未扪及肿大,墨菲征(±),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辨证为胁痛,病机为痰湿化热闭阻肝胆,方选:三仁汤加味治疗,杏仁9g、薏苡仁12g、白仁6g、半夏15g、厚朴9g、通草6g、滑石18g、竹叶6g、柴胡12g、栀子15g、夏枯草20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7剂后右胁隐痛明显减轻,药已中病,继服30余剂后,症状基本消失,食纳大增,复查B超胆囊大小正常,壁光滑,未见结石声影,巩固治疗2个月,追访观察1年,症状无复发.
按:本案病位在胆,治疗采用《温病条辨》三仁汤加味,宣上、畅中、渗下,使气畅湿行,热清浊去,胆汁通畅,则诸证自除.方中杏仁苦平,宣通上焦肺气;白蔻仁芳香畅中,化湿醒脾;薏苡仁甘淡渗利湿热;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通草、滑石、竹叶清热利湿.
【三仁汤加减治慢性胆囊炎医案、配方】诸药合用,使湿热从三焦分消,诸证可除.本方多为甘淡苦平之品,清热利湿,但不伤脾胃,为治疗慢性胆囊炎的良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