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灿玾中风涤痰降火方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陈皮6g,半夏10g,茯苓10g,黄连6g,黄芩
6g,石菖蒲10g,郁金10g,天南星6g,竹茹6g,枳实6g,
川贝母6g,甘草3g
【作用与功效】清热涤痰,降上炎之火,排上壅之痰.
【张灿玾中风涤痰降火方的配方组成】【适应证】猝倒,瘫痪,颜面潮红,神志尚清,舌强,
语言不清,喉中辘辘有声,痰涎壅盛,口眼?斜,舌红苔黄而厚腻,脉沉滑数.
【张氏临证心得】曾治姜某,男,老年,荣成乔子头村人.由于精神刺激,夜晚猝倒,瘫痪,请医打针服药,效不佳,时患者病已数日,颜面潮红,神志尚清,舌强,语言不清,喉中辘辘有声,痰涎壅盛,时时涌出,口眼?斜,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而厚腻,脉沉滑,数而无力.此因怒火伤肝,,,风痰内动,邪犯经络,气血运行受阻,风火相煽,痰热阻窍,此风、火、痰俱备,当先以清热涤痰,以降上炎之火,排上壅之痰.
处方:陈皮6g,半夏10g,茯苓10g,黄连6g,黄芩6g,
石菖蒲10g,郁金10g,天南星6g,竹茹6g,枳实6g,川
贝母6g,甘草3g.水煎温服.复诊:服上方四剂,喉中痰涎减少,下肢可微动,此痰火有减缓之势,经络有运行之征,然大便仍未通畅,必当釜底抽薪,免致沸腾之灾,上方聊作调整.处方:陈皮10g,半夏10g,茯苓6g,枳实10g,竹茹6g,黄连6g,竹沥15g(冲服),大黄10g(后入),甘草3g.水煎温服.复诊:服上方两剂后,大便即通,继服两剂,始能语言,患侧手足始能活动,此釜底抽薪之力也痰火降则气血行,下窍通则上窍利,脉象亦较缓和,当改以活血通络之法.处方:黄芪30g,赤芍6g,当归10g,桃仁6g,红花5g,川芎6g,地龙6g,川牛膝6g,杜仲15g,钩藤10g.水煎温服.本方服至十余剂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其他各症亦逐渐好转,后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患者生活已可自理.
【解读赏析】中风又称急性脑血管意外,以偏瘫、失语,甚则突然意识丧失为临床主症.本病起病急骤,往往在短时间内脑部损害症状达到高峰,如患者幸存,则神经功能恢复缓慢.其中以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最为常见.本病发病率高,病残率高,病死率高,占自然死因的第一、二位.
现代医学在本病急性期多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但目前尚无公认降低颅内压的药物,而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更乏特效措施.
《黄帝内经》中对中风描述为"偏枯""仆击"等,治疗则重针灸.《金匮要略》始定名为中风,将喁僻不遂、不识人、舌强难言等症统一于一个疾病.然而,从秦汉直至隋唐,始终认为本病病因以"虚中外风"为主,治疗多用祛风、扶正的方药.《备急千金要方》还倡用酒剂和灸法.宋、金、元时期,对中风病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非风学说兴起,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火气痰虚有关,非独外风所致.至明代,内风为主的病因说得到肯定,从而推动了治疗的改革,出现顺气化痰、健脾益气、养血活血、补肾滋阴等新的治法和相应的方剂,并开创闭脱救治.
至清代,中风分类趋于精细,如分为真中风、类中风、阴中、阳中、热闭、寒闭等.辨证用药更为精当,创制了多种有效方剂,如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迄今仍广泛用于临床.
代用药以扶正祛邪、补益气血、祛风除痰为主.多用味甘之药,少用苦寒之品,与受内虚邪中学说影响有关.
近代用药品种及使用规律大致与古方剂类似,以扶正祛邪为主,但顺气祛痰、养血息风药物增加.新中国成立后,在用药上则重视养血益气、平肝息风.近十余年来,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急剧增加.曾对黄芪、当归、川芎、红花、赤芍、桃仁中所含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发现含有铁、锰、铜、铬、锝等,对中风患者的微量元素失常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表明活血益气的药物对治疗中风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就本案而论,火、气、痰之候俱备,始时因气而发,气怒伤肝,肝者,风木之脏,木能生火.是以风乘火势,火借风威,相互为患,相因而动,火盛则灼血炼津,津变为痰,阻滞清窍,风火伤筋,则筋脉挛急而瘫作矣,是火、气、痰者,互为因果.
推荐阅读
- 张灿玾面瘫钩藤全蝎汤的配方组成
- 张灿玾化痰和胃头痛方的配方组成
- 张灿玾养血安神头痛方的配方组成
- 张灿玾头痛活络辛开方的配方组成
- 张灿玾肝胆湿热散郁方的配方组成
- 张灿玾小柴胡茵陈蒿汤的配方组成
- 张灿玾补脾利水退黄方的配方组成
- 张灿玾腹部术后粘连方的配方组成
- 张灿玾桂附建中汤的配方组成
- 张灿玾脾阳不振腹痛方的配方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