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逐年变味的双11:不用熬夜了,仪式感也没了( 二 )


双11作为年底大促 , 基本可以说是承载当年消费者剩余的消费力 , 对于各大电商平台而言 , 都想抢先一步收割掉需求 , 甚至进一步预支消费者的购买力 。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 , 正面临如何挖掘消费者预算之外的消费力的压力 。
“价格迷雾”犹在
目前 , 消费市场正在趋于规范 。
今年4月 , “二选一”问题被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严肃整治 。今年也是首个没有“二选一”的双11 , 平台竞争越来越开放公平 , 商家和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
此外 , 消费者权益方面 , 市场监管总局在“双11”前夕 , 向全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下发《关于规范 “ 双11 ” 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 , 旨在规范促销经营行为 , 切实维护 “ 双11 ” 期间网络交易市场秩序 ,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
其中重点提出 , 禁止采取 “先提价后打折 ”、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违法方式开展促销;严格禁止虚假交易、刷单炒信、虚假评价等不正当竞争违法行为发生 。以及妥善化解网络消费纠纷 , 完善高效、便捷的投诉受理、处理和反馈机制 , 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通道 , 及时受理、高效处理投诉举报 , 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 。
不过 , 据消费者反映 , 目前电商平台还普遍存在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 。比如“价格迷雾” , 此次双11期间 , 斐乐、匡威等品牌还引发消费者集体投诉 , 不少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反映 , 付完定金发现 , 参加预售比现卖更贵 。

视点·观察|逐年变味的双11:不用熬夜了,仪式感也没了
文章图片

针对先提价再降价的现象 , 虽然电商平台都推出了保价服务 , 但覆盖率并不高 , 且个别平台的一些规则可以绕过保价服务 。比如有商家将优惠券定义为“限量发券” , 以类似“活动期限内不同时享受多重优惠”等理由否认降价 , 以拒绝价保补差 。
对于消费者来说 , 目前虽然能看到支持维权的趋势 , 但是鉴于流程复杂 , 他们往往不会深究 , 也很少会向当地消协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 以及通过申请仲裁或到法院诉讼等方式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对于这种情况 , 还需要降低维权门槛 , 或者平台方面进一步对商家的治理和监管 。比如利用大数据平台和有效技术手段 , 提升监管精准度 , 做好后台监控 , 及时下架、惩处违规商铺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