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泻心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原文】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
【诠释】条文中的心气不足,《千金方》书意为心烦不安,理较确切 。是传写之误,非仲景言 。心属火,主血脉,心火亢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而致吐血、衄血,热扰于心则心烦,治主泻主汤 。
【治法】泻火止血 。
【方药组成】大黄、黄连、黄芩各1两 。
【服法与禁忌】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
【经方方论】泻心汤是泻心火,泻火既是止血 。方中大黄、黄连、黄芩,苦寒直折,清泄里热,热降则血止 。此方所治出血除吐、衄血外,它如面赤舌红,吐血势勇,里热烦渴,便秘溲赤,脉数有力等证并见 。
然柏叶汤所治出血,症当面白无华或萎黄,血色清淡而黯,出血势缓,气短神倦,脉微弱或虚数无力,以此为辨 。
【经方新用】
(1)泻心汤配牛黄、冰片、蟾酥、雄黄各等分为散剂外涂,治疗口腔溃疡 。
(2)泻心汤加杏仁12克,白前15克,银花30克,浙贝母15克,用治肺热咳嗽 。
【金匮要略泻心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3)泻心汤加大小蓟30克,鲜茅根40克,牛膝30克,生地20克,治疗鼻衄出血 。
(4)泻心汤中大黄宜用粉末冲服,止血效好,配伍汉三七6克(冲),白芨15克,海蠕蛸18克,仙鹤草40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
【医案举例】
例1刘某,男,38岁 。诊于1971年1月3日 。
胃溃疡数年,常反复,饮食失宜,胃痛即作,甚者呕吐吞酸 。近因赴宴,酒肉充腹,饱满胃肠,夜半,胃呈刺疼,频繁呕吐,开始吐食带有咖啡样物,继之吐血夹有食物残渣,嗳气呃逆,心烦灼热,躁动不安,面赤舌红,口渴便干,舌红苔黄,脉浮洪而芤 。
辨证:酒肉肥甘,灼伤胃络,胃火气逆,和降失司 。
治法:泻火安络,降逆止血 。
方药:泻心汤加味 。
组成:大黄粉12克(冲服),黄连8克,黄芩12克,砂壳10克,赭石15克,半夏12克,生地榆30克,白芨15克,侧柏叶30克,汉三七6克(冲服) 。每日1剂,水煎分早午晚三次温服 。
复诊:服药4剂血止,胃痛灼热大减,空腹隐痛小作,吞酸少许,上方加海螵蛸30克,浙贝母15克,续服6剂,安然无恙 。
例2回某,男,32岁 。鼻衄出血,夏季为重,春季常发,火热干燥之邪,灼伤肺窍,鼻络损伤出血,血多不止,可致贫血,头晕心悸 。若遇肝火气怒,冲破阳络可致大口吐血,非胃出血,乃鼻腔血流入口所致 。刻诊:面赤烦躁,口渴饮冷,心中灼热,鼻干咽燥,舌红苔黄,脉洪滑有力 。证属肺胃火盛,灼伤鼻络;治法:苦寒泻火,凉解肺窍 。处方:泻心汤加鲜大小蓟30克,生侧柏叶30克,生地20克,丹皮15克,藕节30克,鲜茅根30克,重加牛膝30克,引血下行,抑制血上逆溢,六剂血止而安 。
【按语】
本篇所论血证,内容包括吐衄下血和瘀血,由于血证的病因机制而不同,症候表现各异,故尔治法自当有别 。如心火亢盛,火热上炎.灼伤阳络而血上逆溢,出现吐血、衄血,治宜泻心汤,降火止血;若阳虚内寒,脾虚失摄,阴络损伤,面致便血或漏血,治宜柏叶汤或黄土汤,温脾摄血;若大肠湿热,灼伤肠络,出现远血或近血,治宜赤小豆当归散,清利湿热 。
离经之血蓄溢而成瘀血,血不循经而见出血,常见脉证,唇萎色黯,舌青瘀斑,口干燥渴,饮不欲咽,便黑面黯,胁硬拒按,疼如针刺,夜热心烦,局部赤痣,肌肤甲错,脉象沉涩紧弦 。瘀血证的治疗,篇中有法无方,在“当下之”的原则指导下,活血逐瘀,方如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下瘀血汤、大黄麼虫丸等,都有实效 。后世医家唐永川《血证论》,王清任《医林改错》,在血证的论治方面都有自己的建树,也创制了诸多有效的方剂,至今仍在临床沿用 。
关于血证的治疗禁忌,篇中提出“禁汗”,汗多耗阴伤阳,易现变端;血多劫阴,肝肾受损,不是阴竭阳浮,就是阳亡气脱,预后不良 。
推荐阅读
- 半夏泻心汤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 生姜泻心汤经典医案、方论
- 泻心汤经典医案、方论
- 附子泻心汤经典医案、方论
- 大黄黄连泻心汤经典医案、方论
- 伤寒论甘草泻心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 伤寒论生姜泻心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 伤寒论附子泻心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 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