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散的神奇功效与作用_组成、功用主治与现代新用途

清胃散
一、古方简介
【清胃散的神奇功效与作用_组成、功用主治与现代新用途】【来源】《兰室秘藏》 。
【组成】生地黄6g,当归身6g,牡丹皮9g,黄连6g(夏月倍之),升麻9g 。
【功用】清胃凉血 。
【主治】胃火牙痛 。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
二、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便秘
【案例】某男,63岁 。便结史已2年,屡投中西药,用之收效,歇之复犯 。诊见:口渴思冷饮,纳呆,疲乏无力,少腹满,溲黄,大便干结,7~8日1行,舌苔黄津少,脉滑数 。证属胃蒸中焦,失其传送之职,阻塞三焦 。治宜清胃之热,通三焦,趋热下行 。投以清胃散加减,处方:大黄、升麻、牡丹皮、黄芩、杏仁各10g,黄连7g,当归、生地各20g,每剂水煎2次,分早晚温服 。二诊:服药5剂后,大便通畅,纳食渐增,少腹舒适 。守上方又投5剂,以善其后 。随访1年未复发[金明洙.清胃散治验举隅.吉林中医药,1994,(3):36] 。
【按语】《本草纲目》称:“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 。”升麻能提气,气升则开下窍;大黄直入阳明大肠,以降其逆上之热;黄芩最善清肺金之热,并助阳明热退;杏仁、桃仁润大肠,常用于大肠热而闭气者 。诸药相伍,药后清气升,浊气降,三焦阻塞自除,便通恙除 。
2.细菌性肝脓肿
【案例】某女,63岁 。上腹疼痛、胀满不适20日,曾去某医院经CT、B超检查,诊断为“细菌性肝脓肿”,经注射氨苄青霉素、甲硝唑、氟哌酸等抗生素治疗无明显减轻,要求服中药治疗 。诊见:形体消瘦,面色红赤,期门穴处微肿压疼拒按,右肋下痞块,大便干结,口干口臭,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细数 。5年前发现“糖尿病”,3月前背部发痈已治愈 。检查:体温38.7℃,白细胞17.8x10'/L,中性粒细胞占87%,淋巴细胞占13%,肝功正常 。B超示:右半肝见直径分别为3.0cm、2.5cm大小混合光团,呈蜂窝状 。治宜清热泻火,养阴益胃 。方拟清胃散加减,处方:生石膏、生地各30g,黄连、当归、丹皮、沙参各10g,升麻6g,麦冬、玄参、花粉各24g,水煎服 。配合抗生素治疗 。二诊:1周后诸症均减,停用抗生素,原方加减共服35剂而愈[杨百明.肝痈治验三则.湖北中医杂志,1994,(2):40] 。
【按语】病人素有消渴,病久常易变生它症,而为疮疡 。综观舌脉症,属中焦热盛,胃阴不足,火邪内炽,发为肝痈 。故用清胃散以清泻肝胃之火;加石膏、麦冬、花粉、玄参、沙参甘寒之品以养阴清热,故火热之邪清散而阴存,邪去而正安 。
3.腹型紫癜
【案例】某男,9岁 。半个月前患“感冒”,发热、咽痛,经用消炎药后症状减轻,5日前出现颜面及四肢紫斑,渐现腹绞痛阵作,大便呈柏油样,口干苦,尿黄,服扑尔敏片无效 。检查:体温37℃,右肺下部可闻及小水泡音,腹部柔软,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皮肤散在紫斑,四肢远端为多,压之不退色 。舌质红,苔白而干,脉滑数 。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均正常 。西医诊断为腹型紫癜 。中医辨证为胃肠积热,血液妄行 。拟清胃凉血解毒散瘀法 。清胃散加减,处方:生地、石膏、赤芍、丹参、紫草各10g,丹皮、竹叶、玄参各6g,白茅根20g,黄连、生甘草各4g,当归5g,升麻3g 。二诊:连用3剂后,腹痛、黑便消失,皮肤紫斑所存无几,但大便潜血仍为阳性 。在原方基础上重用当归至10g,加黄芪10g,调治3日后诸症悉除,大便潜血试验阴性,病告愈”[黄明,等.清胃散加减治愈腹型紫癜.四川中医,1991,(1):35] 。
【按语】腹型紫癜以腹绞痛为主,半数可见肉眼血便或大便潜血阳性,偶见呕血,以腹绞痛为主者易被误诊为外科急腹症 。本患儿年仅9岁,脏气未实,气血未充,易寒易热,邪热波及血分,扰于胃肠血络,故发腹痛、紫癜及黑便等 。《灵枢·百病始生篇》:“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 。《诸病源候论》:“斑毒之病乃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蕴积于胃,毒气发于肌肉而赤斑起,周匝遍体 。”患儿胃肠热毒内蕴、迫血妄行之特点俱备,故用清胃凉血、解毒散瘀之清胃散加减,切中病机,热去而血归经,症状消除 。
(二)外科疾病
1.寻常痤疮
【案例】某女,23岁 。面部痤疮已3年,每食辛辣刺激食物而加重,迭用中西药,迄无显效 。诊见:颜面可见散在性、油脂样丘疹,有大小不等脓点,挤则溢出脓性分泌物,有刺痒、微痛感,溲短赤,便结,苔黄厚,脉弦数 。证属脾胃实热,上壅头面 。治宜清阳明之热,活血化瘀 。投以清胃散加减,处方:大黄30g,黄连、生地各20g,升麻、当归、牡丹皮、桃仁各10g,蒲公英100g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温服 。二诊:服5剂药后,刺痒已止,感染控制,溲清量少,便泻日7~10次,纳食稍减 。守方大黄改为10g,黄连5g,加金银花20g,神曲10g,继服30剂,恙除 。随访2年未复发[杨百明.肝痈治验三则.湖北中医杂志,1994,(2):40] 。
【按语】此病人阳明热盛,上壅面部,气滞血瘀,毛窍闭阻,热不外透,壅而成疙瘩 。《医学衷中参西录》大黄解为:“性虽趋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又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疗毒尤为特效之药 。”升麻可引诸药直入阳明,使阳明清气上升,亦可清热而消肿;黄连苦以降阳,又灭阳明上炎之热;当归活血养血,化瘀消肿;生地、牡丹皮滋阴凉血;桃仁为祛瘀血之要药;蒲公英入阳明,清热解毒 。诸药相伍,清阳明之热,升清清降浊,活血化瘀,解毒消炎,诸恙悉除 。
2.荨麻疹
【案例】某女,30岁,于部 。自述全身出现红疹,瘙痒2日 。诊见:全身密布大小不一的红色疹块,瘙痒难忍,尤以夜间为甚,皮肤炽热,心烦口渴,咽喉肿痛,神疲纳呆,小便黄,大便难 。舌红,苔黄,脉细数 。证属胃热蕴结,血热郁于皮肤 。治以清胃泻热,凉血消疹,疏风止痒 。方选清胃散加味,处方:黄连6g,生地30g,丹皮、升麻、当归、僵蚕、蝉蜕各10g 。二诊:连服5剂,疹退痒止,病瘥[杨百明.肝痈治验三则.湖北中医杂志,1994,(2):40] 。
仗【按语】本案属胃火热盛,血热郁于皮肤,外感风热之邪所致 。故以清胃散清胃泻热,凉血消疹;佐以僵蚕、蝉蜕疏散风邪而止痒 。诸药合用,共奏清胃泻火、凉血消疹、疏风止痒之功 。
3.药物性皮炎
【案例】某男,40岁,农民 。患者3日前因牙痛,服用磺胺嘧啶、去痛片致全身出现红色斑疹块,体温38.5℃ 。西医诊为“药物过敏性皮炎”,给服扑尔敏、地塞米松等药,疹块不退,瘙痒不已,遂求中医诊治 。诊见:发热,口渴,心烦不安,瘙痒难忍,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属胃火炽盛,毒热积聚 。方拟清胃散加味,处方:川黄连、升麻、当归、生大黄(后下)、苦参各10g,生地、白鲜皮各30g,丹皮15g 。二诊:药服1剂,热退痒止,皮疹消退,继服2剂诸症悉除[刘芳贵,等.清胃散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新中医,1994,(2):37] 。
【按语】本例系阳明热盛,毒热积聚皮肤之药疹,故以清胃散清胃泻火,凉血散疹 。方中黄连清泄胃中毒热,生地、丹皮清热凉血,当归和血养阴;佐升麻发散郁火,清热解毒 。配用苦参、白鲜皮清热除湿,祛风止痒;巧用大黄通腑泻热,导热下行,令毒热从大便而出 。药证合拍而获效 。
4.银屑病
【案例】某男,35岁,干部 。患者以双下肢出现紫红色斑丘疹,伴瘙痒,反复发作5年余,曾求治于数家医院,黄诊断为银屑病,予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近1个月来皮损增多,瘙痒剧烈,伴见口干舌燥,心烦不寐,小便黄,大便难 。检查:双下肢紫红色斑丘疹,上有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皮损呈对称性分布,以两足、胫部为多,形似环状、银币状,融合成片者呈地图、苔藓样 。刮去鳞屑,可见暗红发亮的薄膜,挤压、抓破后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抓痕累累 。舌红少津,苔黄,脉弦滑 。证属火毒瘀积,风盛血热 。治以泻火解毒,疏风凉血 。方以清胃散加味,处方:生地45g,生首乌30g,黄连、丹皮、当归、升麻、蝉蜕、白蒺藜各10g,小白花蛇1条(研末兑服)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期间忌食牛、羊、鱼肉等腥味之品 。同时配用外擦剂(白鲜皮50g,苦参、蝉蜕、丹参、乌梢蛇、百部各30g,加75%酒精50ml浸泡3~7日) 。二诊:服10剂后,全身症状消失,部分皮疹消退 。效不更方,上方进退20剂,皮疹全部消退,遗留少许色素沉着 。随访1年,未见复发[刘芳贵,等.清胃散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新中医,1994,(2):37] 。
【按语】本案系胃热瘀结,风盛血热,火毒搏于肌肤,致皮肤气血失畅,营卫不和 。故用清胃散清泻胃中瘀热,凉血解毒 。重用生地以清热凉血,更佐生首乌、白蒺藜以养血润燥;蝉蜕疏风止痒,配用小白花蛇以搜风通络止痒 。另用外擦剂以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病灶 。诸药合用,切中病机,多年顽疾获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