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白散的神奇功效与作用_组成、功用主治与现代新用途
泻白散
一、古方简介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
【组成】地骨皮15g , 桑白皮15g , 炙甘草3g , 粳米1撮 。
【功用】清泻肺热 , 止咳平喘 。
主治】肺有伏火之咳喘 。咳嗽 , 甚则气急欲喘 , 皮肤蒸热 , 日晡尤甚 , 舌红苔黄 , 脉细数 。
二、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中风
【案例】某男 , 67岁 , 退休干部 。患者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 每至秋末春初即咳嗽痰喘 。今年春节除夕之夜饮酒 , 兴奋过度 , 突然头晕 , 口眼歪斜 , 语言謇涩 , 右半身不遂 。诊见:形体肥胖 , 颜面潮红发热 , 汗多 , 喉中痰声漉漉 , 痰黄稠 , 右手握力基本消失 , 体温正常 , 血压25.3/14.7kPa 。舌质暗红 , 苔薄黄 , 脉弦滑有力 。当时考虑因正气不足 , 痰浊壅盛 , 卫外不固 , 风邪乘虚入中经络 , 导致风痰痹阻 , 气血运行不畅而成本病 。即用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5剂 , 病状却如故;又换用牵正散合镇肝熄风汤加黄芩、竹沥5剂仍无改善 , 这时血压24.0/14.0kPa 。最后拟用泻白散合升降散 ,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各24g , 甘草10g , 蝉蜕30g(捣碎) , 僵蚕12g , 姜黄9g , 大黄6g 。二诊:连服3剂 , 头晕、面色潮红、出汗均消失 , 余症明显减轻 , 血压降至22.3/13.3kPa , 大便变软 , 痰变稀白量少 , 又服3剂 。三诊:症状基本消失 , 血压18.7/12.0kPa , 随改为隔日1剂 , 10日后一切正常[吕学泰.泻白散之扩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 1986 , (1):33] 。
【按语】本例开始为何两易方药皆失败 , 究其主要原因是被患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所惑 。后细观全症 , 乃知其病之本在于痰浊壅盛 , 肺火内伏 , 酒气入内 , 又助之以热 , 最后改用泻白散以泻肺中火热痰浊 , 实乃治病之本 。配以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的升降散 , 乃取僵蚕、蝉蜕清轻上升 , 以驱上焦头面经络之风热痰浊;姜黄、大黄行气散郁 , 以荡涤中下二焦之浊热 。药虽4味 , 但能清除周身上下内外之痰浊邪热 , 故2方合用而获速效 。由于本例治疗几经周折 , 更深切认识到辨证求本的重要性 。
2.盗汗
【案例】某男 , 26岁 , 工人 。患浸润性肺结核 , 盗汗长期不愈 , 虽用抗痨药物治疗 , 但每夜汗出均浸湿被褥及枕巾 。由于长期汗出过多 , 耗伤津液 , 故而出现口燥咽干 , 五心烦热 , 身体消瘦 , 颧红 , 舌质红绛 , 脉细数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各30g , 生甘草10g , 浮小麦50g , 水煎服 。共服8剂 , 盗汗即止*[吕学泰.泻白散之扩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 1986 , (1):33] 。
【按语】肺结核病属中医“虚劳”范畴 , 其盗汗一症多由阴虚内热 , 迫汗外泄所致 。又“血汗同源” , 故汗多必耗伤津液 , 损及阴血 , 更致阴虚 。本例所现病症 , 纯为一派阴虚内热之证 。今以桑白皮补虚益气 , 清泻肺热;地骨皮补正气 , 降肺中伏火并凉血而除虚热;甘草既能润肺益精 , 又能养阴血 , 利百脉;浮小麦敛汗益气 , 去虚热止盗汗 。四药合用 , 则具有补正除热 , 清肺止汗之功 , 药证相契 , 故盗汗得止 。
(二)外科疾病
荨麻疹
【案例】某女 , 35岁 , 职工 。患荨麻疹6年余 , 时发时止 , 屡经中西药治疗 , 其效不佳 。患者为病所苦 , 急躁心烦 , 夜难入睡 , 某医院诊为“顽固性麻疹” , 经治疗曾一度痊愈 。半年后因迁居新房 , 室内尚潮湿 , 数日后全身出现高于皮肤的淡红色片状丘疹 , 瘙痒难忍 , 搔之随手增大 , 尤其四肢为重 , 遇热加剧 , 得冷稍减 。冬轻夏重反复2年多 , 又经多方医治 , 未能彻底消除 , 至夏天皮疹红赤遍及全身 , 唇厚如肿 , 触摸疹块处有灼热感 。舌质红 , 苔薄黄 , 脉浮数 。即以风热挟湿论治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各30g , 甘草、苦参各10g , 蝉蜕20g(捣碎) , 水煎服 。兼忌食鱼虾、鸡鸭牛羊肉与饮酒 。二诊:相继服用12剂而疹消 。为巩固疗效 , 将原方碾为细末 , 每次6g , 每日2次 , 开水浸泡服 , 连服2月 。随访7年余 , 虽食海味鸡鸭等肉类 , 以及过盛夏亦未再复发[吕学泰.泻白散之扩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 1986 , (1):33] 。
【按语】荨麻疹一症 , 中医多以“瘾疹”名之 。其病因颇多 , 但就本例而言 , 始因外受湿邪 , 后于盛夏乘凉复感风热之邪 , 湿热相搏 , 故出现本症 。泻白散中之桑白、地骨二皮 , 从“肺合皮毛”之理、“以皮行皮”之意清肺泻火 , 复加泻湿热祛风之苦参及祛皮肤风热之蝉蜕 , 相得益彰 , 药力尤宏 , 故收长效之功 。
(三)五官科疾病
1.急性上颌窦炎
【案例】某男 , 27岁 。患者初起感冒 , 鼻塞 , 后鼻流脓涕不止 , 伴头胀不舒 , 并有低热 。经某院做X线副鼻窦摄片示:双上颌窦炎 。给予抗生素等药物及超短波治疗1个月 , 除低热完全消退外 , 余症改善不明显 , 其病程前后已历2个月 。诊见:除上症外 , 伴口干 , 大便干燥 , 小溲黄赤 , 舌红 , 苔黄微腻 , 脉数 。检查:双鼻黏膜充血 , 下甲肿大 , 鼻道有大量稠脓 , 上颌窦前壁压痛 , 鼻咽部正常 。诊断:急性上颌窦炎 。治拟清热泻肺 , 解毒通窍 。用泻白散加味 ,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蒲公英、鱼腥草各30g , 生甘草、生大黄各3g , 山栀、赤芍、车前子(包)、苍耳子、川芎各10g , 粳米1撮 。共7剂 。二诊:药后 , 头眩减退 , 低热清 。再进7剂 , 偶有鼻塞之感 , 以成药鼻炎片善后 。翌年2月来院复查 , 副鼻窦摄片示正常[任思秀.泻白散治疗鼻病验案三则.江苏中医 , 1992 , (11):18] 。
【按语】本例鼻病系外感风邪 , 内犯于肺 , 郁而化热 , 邪热停聚 , 鼻窍失畅 , 而见涕黄脓稠 , 头·胀鼻塞 。方以泻白散清肺经郁热 , 加用清热解毒之蒲公英、鱼腥草、山栀、生大黄等 , 并配以苍耳子等宣通鼻窍之品 , 诸症得除 。
2.干燥性鼻炎
【案例】某女 , 60岁 。患者高热3日后 , 觉鼻内干痛不适 , 伴灼热感 , 偶有少许血丝 , 已有2月余 。诊见:无发热 , 除上述症状外 , 伴口干欲饮 , 便艰溲赤 , 夜寐欠佳 , 舌红少苔 , 脉细 。检查:双鼻黏膜充血 , 表面干燥 , 余无异常 。诊断:干燥性鼻炎 。治拟清肺润鼻 。用泻白散加味 ,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白茅根各30g , 生甘草3g , 大麦冬、生知母、生地、熟地、玄参各10g , 粳米1撮 , 7剂 。二诊:药后 , 鼻干燥灼热感明显好转 , 未见血丝 , 守方继进7剂 。三诊:鼻内已有湿润鼻涕 , 再予知柏地黄丸、二红膏善后 。随访1年未复发[任思秀.泻白散治疗鼻病验案三则.江苏中医 , 1992 , (11):18] 。
【泻白散的神奇功效与作用_组成、功用主治与现代新用途】【按语】本例鼻病由肺热伤阴、乏津润窍所致 , 故以泻白散泄肺中伏热 , 并加滋阴清热生津之麦冬、知母、生地、熟地、玄参、白茅根等治之而愈 。643.鼻出血【案例一】某男 , 27岁 , 农民 。鼻衄反复发作4~5年 , 多在春秋天气干燥或过劳而饮水少时发生 , 鼻衄时发时止 , 有时1日2~3次 , 每次流血约30~50ml 。同时伴有口干鼻燥 , 头晕 , 两眼发涩及身热 , 大便干等症 , 舌红 , 脉数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各20g , 甘草15g , 白茅根30g , 大黄3g , 水煎服 。二诊:连服3剂 , 鼻衄血量大减 , 身热退 , 大便变软 , 余症如前 , 原方又服5剂 , 脉平舌淡 , 诸症悉除 。为防上复发 , 将原方碾为细末 , 每次6g , 早晚各1次 , 以开水泡服 , 连服月余停药 , 随访已3年未再复发[吕学泰.泻白散之扩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 1986 , (1):33] 。
【案例二】某男 , 40岁 , 工人 。患者上月初发热病愈后 , 左鼻突然血涌如泉 , 即去就近医院急诊 , 经局部碘油纱条填塞压迫止血 , 及应用抗生素、止血剂后 , 次日换药时仅见少许淡红色血涕 。至夜因鼻部作胀 , 头痛不适 , 便自行抽出填塞之纱条 , 翌晨即有暗红色血液流出 , 随后流淌夹鲜红色血丝之鼻涕 , 反复发作月余 , 使用止血剂无效 。诊见:伴头昏不舒 , 面赤心烦 , 大便干结 , 舌红 , 苔薄白 。脉数 。检查:左鼻中隔前段黏膜轻度糜烂 , 未见活动性出血灶 , 总道有少许暗红色血涕 , 鼻甲不大 , 无脓液存积 。诊断为鼻出血 。中医称“鼻衄” 。拟用清泻肺热 , 生肌止血法 。泻白散加味 ,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白茅根各30g , 生甘草3g , 黑山栀、黄芩、生知母、仙鹤草、侧柏炭、白及各10g , 川石斛15g , 生大黄5g , 粳米1撮 。5剂 。局部以养阴生肌散外涂 。二诊:药后 , 鼻出血停止 , 大便通畅 。原方去侧柏炭、生大黄 , 加生地、麦冬、玄参各10g , 再服5剂后复查 , 鼻黏膜光滑、色泽如常[吕学泰.泻白散之扩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 1986 , (1):33] 。
【按语】例一认为鼻为肺窍 , 肺中蕴热 , 阳络被伤 , 血热妄行 , 上循其窍而衄血 。张景岳说:“衄血虽多由火 , 而惟阴虚者为尤多 。”本例据其症即是阴虚热炽所致 。故用桑白皮清泻肺热 , 地骨皮、白茅根、生甘草清热凉血;大黄苦降泻火 , 导热于大肠之外 。肺与大肠相表里 , 肺又合皮毛 , 故投与泻白散加味而肺热得清 , 脉静身凉而鼻衄止 。
例二系风邪犯肺 , 内蕴化热 , 上壅鼻窍 , 伤及脉络 , 血溢于外 , 而致鼻衄 , 间歇发作2余 。用泻白散泄肺经实热 , 并增山栀、黄芩、生大黄等清热之品 , 酌加仙鹤草、侧柏炭以止血生肌 , 后入玄参、麦冬、生地养阴以清余热 。诸药合用 , 共奏佳效 。
4.嗅觉丧失
【案例】某女 , 22岁 。患者鼻不闻香臭已2年 , 诸药不效 。诊见:嗅觉丧失 , 伴鼻塞 , 眉额间胀痛 , 口苦咽干 , 舌质红 , 苔黄 , 脉数 。辨证属胆火上逆伏肺 , 肺失宣发肃降所致 。治宜清胆泻肺 , 宣通鼻窍 。处方:桑白皮24g , 地骨皮12g , 藿香叶(猪胆汁拌)16g , 炙甘草10g , 粳米1撮 , .3剂 。二诊:药后眉额间胀痛消失 , 嗅觉稍有好转 。效不更方 , 以原方4倍量 , 细末水泛为丸 , 缓图其治 。随访嗅觉恢复正常 , 已3年未复发[余韵星.泻白散加味治疗鼻病.浙江中医杂志 , 1991 , (9):387] 。
【按语】嗅觉丧失或减退属中医“鼻聋”范畴 , 其名首见于《外科大成》 。《灵枢·脉度》云:“肺气通于鼻 , 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本例素因胆府郁热上逆伏肺 , 遂致肺气不和 , 清道壅滞 , 嗅觉丧失 。治宜泻肺清胆两顾 , 故投本方泻肺伏火 , 加猪胆汁拌藿香(名奇授藿香丸) , 清泄胆热 , 宣通鼻窒 。
推荐阅读
- 善琏湖笔是哪儿的特产吗?善琏湖笔介绍
- 羊毛笋炖咸肉是哪儿的特产吗?羊毛笋炖咸肉介绍
- 梅鲚是哪儿的特产吗?梅鲚介绍
- 盐卤豆腐是哪儿的特产吗?盐卤豆腐介绍
- 震远同牛皮糖是哪儿的特产吗?震远同牛皮糖介绍
- 德清毛竹是哪儿的特产吗?德清毛竹介绍
- 芽麦塌饼是哪儿的特产吗?芽麦塌饼介绍
- 玫瑰酥糖是哪儿的特产吗?玫瑰酥糖介绍
- 湖羊肉是哪儿的特产吗?湖羊肉介绍
- 泗安酥糖是哪儿的特产吗?泗安酥糖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