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小承气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二两,枳实(大者,炙)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温二服 。初服当更衣,不尔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
方解:此于大承气汤去软坚下热的芒硝,又减行气消胀的枳实、厚朴用量,虽亦属里实的下剂,但较大承气汤则远有不及,尤其下热,更较不足,故名为小承气汤 。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
解析:燥屎即硬便,转矢气,即俗称放屁 。阳明病发潮热,已为里实可下之候,若更知大便微硬者,即可与大承气汤攻之;但大便不硬者,则不可与之 。假使不大便已六七日,欲知其有无燥屎,可先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不大便,但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以大承气汤攻之;若不转矢气者,必下先硬后溏的大便,则不可与大承气汤攻之也 。若不经此试而误以大承气汤攻之,则证轻药过,势必大伤中气,必致腹满而不能食 。欲饮水者,亦必因胃中虚冷,与水则哕也 。
试服小承气汤,即下初硬后溏的大便,里已不实,潮热当解 。若其后又复潮热者,此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仍宜以小承气汤和其胃,服后转矢气而大便不通者,则可与大承气汤,不转矢气者,慎不可用大承气汤攻之 。
按:阳明病发潮热,在原则上为表解里实之候,是可以议下的,但用什么方药下之,还必须进一步细辨方药的适应证 。大承气汤为攻下峻剂,尤其不可轻试 。有潮热同时更有大便硬证候者,即为大承气汤的适应证 。上条的手足減然汗出,即大便成硬的一候,而本条所述并无明确大便硬的特征,但六七日不大便,惟恐其大便硬,因出小承气汤试之一法 。不过潮热而大便先干后溏者,为小承气汤证,若施于大便硬的大承气汤证,只能使其转矢气,当然无效,但亦无害,而后再与大承汤,乃最妥当不过,故于大承气汤疑似之证,先与小承气汤,亦可视为定法,虽云试之,实即治之也 。
【伤寒论小承气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210.夫实则谵语,虚则掷声 。掷声者,重语也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
解析:热实于里,达到一定高度时,势必波及头脑,而发谵语,若更精气虚竭,而必进为掷声 。掷声者,即细音重语 。与谵语之狂言乱语者不同 。谵语原非死候,但如津液耗丧殆尽以致不能荣养目系,而发直视,若更喘满或下利,均属虚脱形象,故主死 。
按:阳明病不怕热实,而怕津液伤,实者下之即治 。若病邪实,兼见津竭正虚,攻补两难,故曰死 。
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
解析:病在表当发汗,但发汗以微似汗出者佳,若发汗多,病必不除,再以为汗出不彻,而重发其汗,必使津液大量亡失(亡其阳),因致胃中燥而发谵语 。脉短者,为津液虚竭,邪盛正衰,攻补两难,故死;脉自和者,虽燥实在里,为正气未衰,犹可治也,故不死 。
按:表实里热不汗出而烦躁的太阳病,若不知配伍石膏的大青龙汤证,以两解其表里,只一味发汗,徒亡津液(亡其阳),而病必不解 。若更认为汗出不彻,而复发其汗,则必致津枯热实之祸,即所谓阳盛阴虚者,汗之则死者是也 。盖热盛者,津液为虚,虚其津液者,热因益盛,终至脉短不治,皆医者引至于死地 。仲景此论,正为不知爱惜津液者诫 。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
解析:太阳伤寒,法当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故病不解 。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者,邪陷于里,阳明内实也 。不恶寒者,表证罢也 。独语如见鬼状者,谵语烦乱,阳明病里实证已明显 。
若上证剧甚者,更必神识不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均属邪实正虚的险恶证候 。脉弦乃气血尚充,还可急下以求生;脉涩则精气欲绝,已不堪攻下,故死 。
若上证之轻微者,而只发潮热和独语如见鬼状的谵语者,为里实,则以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得快利,则止后服 。
按:以上二条均承前条,说明阳明病热实津竭的死证,而均由于表证的误治所致,当引为注意 。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
解析:阳明病,以法当多汗,今谓其多汗者,指其人平时即多汗,今患阳明病,则较一般人更多汗也 。以是则津液大量外出,胃中燥,故使大便硬而谵语,因实多而热少,故以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
按:此以汗出多,因使胃中燥、大便硬发谵语,还未致热实的内结,因亦无潮热,故主以小承气汤和其胃,以止谵语 。此以津液亡失为病根,屎成硬亦不可与大承气汤 。谵语止,即小承气汤亦不能再服,虑其更亡津液也 。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者,勿更与之 。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
解析:论中有“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和“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的说明,本条无论证或脉均宜大承气汤,而谓小承气汤主之,实非,尤其因与承气汤一升以下为文,更令人不可理解,其中必有错简,故不释 。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
解析:阳明病,谵语有潮热,为热实于里,大便成硬的证候 。里热当能食,今反不能食者,为胃中必有干燥的宿食不消之因 。若其人能食,则胃中无积食,但亦必大便硬无疑 。故无论能食与否,均宜大承气汤主之 。
按:谵语有潮热,为热实于里大便成硬的特征之一,燥结上及于胃则不能食,尚未及于胃则能食,但潮热而大便硬者,即为大承气汤的适应证,故均宜大承气汤主之 。 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跃然汗出则愈 。
解析:阳明病下血,为热入血室所致,热随血以上犯,故但头汗出而谵语,宜刺期门,随热之实处而泻之,当戳然汗出而愈 。
按:中医所谓血室,在妇人则为子宫,在男子正当膀胱部位,为血液集汇之处,故又名之为血海 。考之近代解剖生理学,亦谓骨盆内器官的动静脉,大而且多,与中医所谓血室亦相符合 。邪热陷于此处,最易影响临近的器官发炎、出血,热随血液上犯头脑,必发谵语 。此和妇人热入血室证、谵语如见鬼状者,同一道理,故亦宜刺期门 。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 。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 。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
解析:汗出则津液外越,胃中燥,屎定硬,以至其人谵语者,为里已有燥屎的关系 。此为风者,谓此本太阳中风而转属阳明也,以示与其人多汗而致大便硬、谵语者不同(前213条可互参),此证已须下之,但必须太阳证罢,乃可下之 。下之过早,则使外邪全陷于里,更必热盛神昏,加甚其语言错乱 。表虚里实者,即是说表邪内陷,则表已虚,邪并于里,则里益实也 。此时仍宜用大承气汤,下之则愈 。
按:此和213条所述证候颇相似,而所以前与小承气汤而此与大承气汤者,主要是此为太阳中风转属阳明病,表未罢即续自汗出而谵语,其燥结之速可见 。未发潮热,亦表未解的关系,故一俟表解,即须下之,以其病热进行太速故也 。前者只以其人多汗,表证早不存在,以无潮热,屎虽硬而热不甚,因只宜小承气汤和之 。所以辨证必须入细,粗枝大叶,未有不出错者 。
21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
解析:伤寒四五日,病已传里转属阳明,故脉沉而喘满,脉沉为病在里,喘满为热上迫胸膈的结果 。医不详查,误以喘满为表不解的麻黄汤证,而复发其汗,因使津液越出于外,水分被夺于里,故大便难通 。表因汗出而虚,里因燥结遂实,久则大便成硬,必发谵语 。
按:喘满为麻黄汤和承气汤的共有证,但麻黄汤证以喘为主而脉必浮;承气汤证,以满为主而脉必沉 。上条为太阳中风转属阳明,由于汗出因致大便硬而谵语;本条为太阳伤寒转属阳明,由于误汗因致大便难,久必谵语 。均是由于津液亡失,加快燥结的进展,本条未出方,读者试探讨之 。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
解析:太阳、阳明、少阳同时发病者,谓为三阳合病 。腹满、谵语、遗尿,属阳明;身重为湿郁于表,故身重难以转侧,可视为太阳阳明共有证;阳明病口燥渴,少阳病口苦、咽干,今合为不知味觉的口不仁;三阳合热,故面不泽而色垢,上犯头脑则谵语,下迫膀胱则遗尿 。统观全证,为盛热遍及表里上下,因谓为三阳合病 。里热者,不可发汗,若发汗则胃中燥,必加重其谵语;里虽热但不实,尤其有湿,故不可下之,若误下则虚其里,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也;若未经汗下,而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
按:此虽谓三阳合病,其实不外湿热之属,故以汗、下为戒 。此所谓腹满亦只腹皮膨满,较承气汤证的硬满者不同,即按之亦必无抵抗和压痛也 。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絷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
解析:太阳与阳明并病,若太阳证罢,但见其人发潮热、手足絷絷汗出,大便难而谵语,更是成硬的证候,下之则愈,不必多疑,宜大承气汤 。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
解析:心愦愦,谓心乱、昏愦 。怵惕,为惊恐不安状 。
脉浮而紧,为太阳伤寒脉 。咽燥口苦为少阳证 。腹满而喘,不恶寒反恶热,为阳明证 。身重为太阳阳明共有证,可见此为三阳并病 。此太阳病、少阳病将欲罢,阳明病的外证已备,但胃家还未实的证候,宜以白虎汤主之,不可发汗、温针或下之也 。
若误发其汗,致表虚里实,则必躁烦、心愦愦、反谵语 。若误施温针,则以火助热,其人必怵惕烦躁不得眠,即所谓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者是也;若误下之,里虽热而不实,下则使胃中空虚,客热邪气必乘虚而动膈,因而为心中懊侬的虚烦证,舌上有白苔,亦虚热为候,宜以栀子豉汤主之 。
按:此承上之三阳合病,而又出三阳并病,均就白虎汤证立论,发汗、温针以及下之,均属误治 。前二者误治后的变证(发汗和温针的变证),虽未出方,但均见于前,读者不难理解,不过条文注重在误下,故详述其治 。前阳明病脉迟条,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的一段为证,与本条所述证相似,均不可下也,学者宜前后细参 。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解析:此与下条均承上条若下之而言,本条即承上条,若上条的误下后,其人渴欲饮水,而口干舌燥者,为白虎汤证未罢,复亡津液也,故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按:白虎汤误下,亡津液,而变为白虎加人参汤证 。加人参即为补中以滋津液而止渴,此可与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诸条对照一下,即可看出有无人参为治之异同 。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
解析:若误下后,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此因误下移热下焦,因致蓄水不化之变,宜猪苓汤主之 。
按:此和上条均承前条“若下之”句,连续写来,与栀子豉汤证并例为三 。细按前后语意确属一贯,《金鉴》合为一节,用意可知 。又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大致同,可互参 。故不详释 。不过猪苓汤为寒性利尿剂,故宜于热证,不宜于寒证,不可不知 。
推荐阅读
- 桃核承气汤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 大承气汤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 桃核承气汤经典医案、方论
- 药用价值 紫草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 伤寒论竹叶石膏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 伤寒论牡蛎泽泻散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 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 伤寒论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 伤寒论五苓散证方证,理中丸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 伤寒论四逆加人参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