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双孢蘑菇病害?双孢蘑菇病害有效防治技巧

双孢蘑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菌类蔬菜,味道鲜美可口,营养丰富 。病害的出现严重危害了双孢蘑菇的正常生长,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双孢蘑菇病害的有效防治技巧,希望对大家种植双孢蘑菇有所帮助 。
【如何防治双孢蘑菇病害?双孢蘑菇病害有效防治技巧】
1.胡桃肉状菌病胡桃肉状菌是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泛 。土壤是它的传染源 。
(1)发病症状侵染菌种时,在未长满的菌种瓶中出现浓密的白色菌丝,菌丝较短,有许多小白点,不形成菌被,易被误认为是菌丝徒长或发生菌丝变异 。拔掉棉塞,会闻到一种漂白粉味道 。培养料感染此病,会出现成串、不规则的白色小菇蕾,向四周扩散,并有浓烈的漂白粉味,蘑菇菌丝逐渐消失 。在覆土层中与培养料上形成不规则脑状物,表面有不规则的皱褶,极似核桃仁和花椰菜 。它的子囊果有时可集成很大一团,直径可达5-10厘米 。但很容易分开成许多小块,直径0.5-1.5厘米不等 。菌肉疏松质软,捏破后有一股令人厌恶的腥臭味 。
(2)发病条件胡桃肉状菌在温度16-29℃范围内,菌丝生长速度超过蘑菇菌丝生长速度,特别是蘑菇菌丝能刺激该菌的萌发、生长 。在28℃的条件下,经过9-10天就可以形成许多子囊果 。该病菌适于在含水量65%-70%的培养料上生长,空气湿度在95%以上时生长旺盛 。酸碱度生长范围在pH值4-10之间,适pH值5-6 。因此,高湿度、高含水量、偏酸性的情况下,胡桃肉菌适宜生长 。
(3)传播途径土壤是胡桃肉状菌的传染源,没有充分发酵的培养料及感染有胡桃肉状菌的蘑菇菌种,都是它的传染途径 。另外,操作人员的手、工具、昆虫都可以传播此病 。还有旧菇房原有的床架、地面没有彻底地进行消毒就继续使用,也是造成该病流行的原因 。
(4)防治措施胡桃肉状菌有较强的耐热和抗药能力,又是土壤中的一种常见菌,发生危害时它和蘑菇菌丝混杂在培养料中,只能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
①不要到有该病大量发生的疫区去购买菌种 。也不要到有该病发生的菇房去选择种菇和分离菌种 。
②患过此病的菇房,要严格消毒,有条件的地方,应淘汰竹木床架 。。
③堆制培养料要防止料偏湿,保证堆温上升到75℃左右 。因为胡桃肉状菌的子囊果和孢子在70℃上保持12小时就会被杀死 。配方中要增添石灰粉,调高pH值 。
④在选择土壤时,不要选择在上年已发生病害的蘑菇废料田中去挖取覆盖泥土 。土壤挖取后,用甲醛喷雾后闷4-5天进行消毒 。
⑤菇房的管理要注意通风换气,要防止菇房形成一个高温、高湿、又不通气的不良环境 。对已发生胡桃肉状菌的床面,要马上撒上一层生石灰粉,面积比发病区大 。同时,停止喷水15-20天,检查是否该病已被控制,连同土粒取出菇房处理,覆上高pH值的新土粒 。当气温下降到15℃以下时,再喷水 。过一段时间后,还能长出蘑菇 。2.棉絮状菌棉絮状菌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初生时其菌落的形状和色似棉花絮,老熟后产生橘白色 。该病发生面广,如不及时防治,会使蘑菇减产60%以上,甚至绝收 。
(1)发病症状初期该菌从培养料内向土缝和表层生长出淡白或银灰色菌丝,有短而细,有如棉絮,严重时铺满细土表面 。生长一星期后,变成灰白色粉状,后成橘红色颗粒孢子,自病中心区向周围扩散 。在有棉絮菌生长的料层,蘑菇菌丝萎缩、消失,不出菇 。如已形成子实体的土层,被该菌侵染后,子实体软腐,死后产生褐色,但不变形 。
(2)发病条件该病菌在10-25℃均可生长,适宜温度为20℃ 。对土层和培养料的含水量要求不严格,在50%-70%含水量的培养料上都能生长,但高湿度能加快该病的发生 。该病菌在pH值5.5-8.5均可生长,适pH值为7 。(3)传播途径该菌主要通过孢子传播 。
①堆温达不到要求,堆料中含有粪块或堆料发酵不好 。
②使用了带有该菌的土壤和土壤消毒不好 。
③应用了衰老的蘑菇菌种,使蘑菇在培养料上生长不旺而导致该病大面积发生 。
④操作人员、工具等相互传播 。
(4)防治措施
①培养料要腐熟,堆料前粪块必须粉碎,覆土前料面好吹干,常发该病的地区可喷一次500倍液的多菌灵,然后再覆土 。
②培养料的含水量掌握在60%-65%,pH值应调至7.5-7.8,覆土应严格消毒 。
③在水分管理上采用干干湿湿的方法,能有效地抑制该病的发生 。
④对已发病的床面,要经常撬松病区土层,加强通风,促使该病菌的死亡 。
⑤使用优良菌种 。操作人员的手、工具等应消毒后才能从事蘑菇的管理工作 。
3.疣孢霉病疣孢霉病又称为湿泡病、褐腐病、白腐病,为一种真菌性病害 。
(1)发病症状该病侵染蘑菇的菌丝体和子实体 。菌丝受感染后,菌丝颜色变暗 。子实体受侵染后,菌柄肿大成泡状,以后在菌盖表面产生小瘤,发病严重时,子实体变成畸形菇,并发出一股特殊臭味,在菌褶上有白色绒毛状菌丝,蘑菇子实体后烂掉,并流出褐色汁液 。
(2)发病条件菇房通气性差,常促进该病大发生 。温度低于10℃以下,不会发生该病 。病菌孢子在65℃条件下经1小时可致死 。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覆土、风、昆虫、工具、水源等传播 。土壤是主要传染源 。
(4)防治措施高温高湿是该病的发生条件 。因此,菇房要控制湿度和加强通风 。已发病的床面停止喷水,使床面干燥,防止该病蔓延 。并在发生部位用1:1:100的波尔多液喷射,每隔10天1次,连续2-3次 。另外,对覆土要做好彻底的消毒,防止土壤带菌 。
4.褐斑病褐斑病是由轮枝霉引起的病害,又称干泡病 。
(1)发病症状蘑菇子实体发病初期和疣孢相似 。菌盖上产生许多不规则针头状褐色斑点 。以后这些斑点逐渐扩大和其他斑点相连,斑块中心凹陷,出现干硬裂痕,并着生绒毛状灰色菌丝,然后变成灰白色粉状分生孢子覆盖在菇盖上 。轮枝霉菌引起的褐斑病初期与褐腐病相似,但菇体不腐烂,不分泌褐色液体,也不会散发令人不快的臭味 。
(2)发病条件褐斑病发生的温度范围较广,在10℃以下还能发生和蔓延 。高湿度是病菌旺盛生长的条件之一 。土壤和带病的秸秆是传染源 。
(3)传播途径带有病原菌的覆土、昆虫、螨类、操作人员的活动都是传播的媒介 。
(4)防治措施除注意通风,避免过高湿度外,还要注意防止菇蝇进入菇房,彻底治螨 。其他措施与疣孢霉病防治相同 。
5.白色石膏霉病白色石膏霉病是由病原菌粪生帚霉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发生在播种初期和覆土前期 。发病区蔓延较迅速,但对蘑菇造成的危害不严重 。
(1)发病症状常发生于床底和料内粪块上,起初出现白色棉毛状菌丝,温、湿度越高,发展越快 。白色菌丝逐渐变为水红色、粉红色硬块,受害处发黑、发臭,蘑菇菌丝不能正常生长 。当该菌死亡后,臭味消失,蘑菇菌丝才能恢复生长 。
(2)发病条件当培养料发酵欠佳,pH值在8左右时特别容易发生此白色石膏霉病 。
(3)传播途径粪块、土粒和昆虫是白色石膏霉病传播的媒介 。
(4)防治措施
①以牛粪为主的培养料,要增加石膏用量并适当增加草料,促使培养料较疏松 。
②采用二次发酵技术,提高培养料的质量 。
③堆料时加入一定量的过磷酸钙,可以防治该病的发生 。
④对已发病的菇床,用14%的冰醋酸液浸湿覆土,或用2%的过磷酸钙溶液喷雾 。
6.小菌核病小菌核病主要发生在培养料中,被侵染的培养料可以看到许多小颗粒 。蘑菇菌丝难以在培养料中生长 。
(1)发病症状发病培养料有许多淡黄色圆形小颗粒,像鱼卵,后转为黄褐色或褐色 。外壳平滑像菜籽,直径在0.5-0.6毫米 。据报道,在靠近果园、大片菜园的菇房易发生该病 。发病时间在蘑菇播种和菌丝生长的中期 。受污染的培养料变疏松,且有霉味,蘑菇菌丝通常生长不好,绒毛状菌丝萎缩,只有几条稀稀拉拉的线状菌丝束,出菇很少 。
(2)发病条件白色石膏霉病的病原菌存在于稻草之中,由发酵不良的培养料带入菇房 。通常采用一次发酵法时,此病发生严重 。
(3)防治措施应用取二次发酵法,将堆温提高到70℃以上,以杀灭病原菌;采用优良的菌种,以群体优势压倒小菌核病的发生;在发病的床面上,用1%硫酸铜溶液外围培养料,形成一个包围圈,防止该菌蔓延;在患病部喷波尔多液,杀灭病原菌 。
7.鬼伞类杂菌蘑菇培养料在堆制发酵过程和播种后,常可看见鬼伞类杂菌 。主要有墨汁鬼伞和长根鬼伞 。这是一种竞争性杂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别是自然腐烂的稻草常常有鬼伞发生 。
(1)症状起初是一种白色椭圆形菇蕾,以后菌柄伸长开伞 。在较短的时期菇盖开始自溶液化,连同孢子变成黑色液体,并发出一种令人厌恶的臭味 。当鬼伞发生在播种后的菌床上时,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