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何时了,谁来为暴力买单
近段时间,“校园暴力”这个词已经几次刺痛了公众敏感的神经.本该纯净的校园里,为什么暴力却屡屡上演呢?从现实考虑,解决校园暴力已经迫在眉睫,净化校园环境势在必行 !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 。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 。人们不无忧虑地发现,原本应该用美好、纯真等词来形容的花季少年,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喋血、行凶、杀人等词联系在一起 。
今天,摆在教育者、家长、社会面前的,是个让人无法轻松的话题——校园暴力何时了?谁来为校园暴力买单?
案例一:齐齐哈尔7名女生殴打侮辱同窗少女 鹤城“熊姐”被刑拘
前段时间,被媒体曝光的“熊姐”暴打、侮辱同龄少女事件,人们至今还心有余悸 。就在我们深思“90后”女生的校园暴力行径缘何而生时,鹤城也出现了“熊姐”式人物,但这次绝非单打独斗,而是7名女生暴打、侮辱一名同窗少女,她们中最大的17岁,最小的才15岁 。
案例二:16岁花季少女遭遇校园暴力 校方称不知情
采访人员说,各位观众,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解放军451医院门口,而在医院的脑外科病房当中,躺着一个16岁的小女孩,之所以躺在这里还是因为前一段时间的校园暴力 。
案例三:初中男生疑因争女友被人砍断颈部静脉
前日是新学期第一天,16岁的李镇涛回到龙岗区龙盛学校上学 。没想到就在放学后,他牵着要好女同学的手刚出校门,便被后面追来了两个少年连砍3刀,当场倒在血泊中 。截至采访人员昨日发稿时,他仍未脱离生命危险 。
案例四:校园暴力再现 福州初中女生围殴同班同学四分钟
案例五:11月11日,周口一初中男生遭受校园暴力 睾丸被切除
以上这几个案例,仅仅是近期内网络上暴光的 。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现在的孩子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宁愿舍弃正规渠道而采用如此极端的江湖行为呢?这种极端的江湖行为的背后,是否又包孕着更深层次的道德价值取向问题和心灵畸变现象?
个性张扬中的偏狭自私与冷酷
相当多的家长越来越困惑于读不懂自己的孩子 。孩子越大,接受的知识越多,和家长间的隔阂往往就越深 。其实这种隔阂的焦点,就是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相互冲突 。无论是做家长的,还是做子女的,都是立足在自身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规范对方的行为,这就势必要产生矛盾 。
问题的关键是总有少数家长的价值取向是非理性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一方面,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能在学业上和品行上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出于一种原生态的本性,又时刻担心孩子遭受挫折或蒙受委屈,这种两难中的家长,大多学会了通过物质或其他途径来补偿的办法,以此来求得自己内心的平衡 。
然而这种补偿多数情况下被演化成了一种放纵——文化课学习之外的放纵 。由于放纵,孩子个性中的很多弱点被淡化忽视,许多违反行为规范的举动被认可甚至纵容 。这些小错的点滴积累,慢慢地养成了孩子个性中的偏狭自私与冷酷,使得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不能通过理性和规范来约束行为,而是率性而为不顾后果 。因为从小到大,在相当多的孩子的脑海中,就没有贮存过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 。写满他们人生词典的,都是竞争是残酷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
正是这种极端的个人中心思想,养成了孩子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 。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进行反击,其中就不乏通过伤害对方身体或者性命来发泄自身的愤怒的残忍的“江湖仇杀”行为 。
万千宠爱集一身的价值取向错觉
随着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4+2+1”的家庭结构形式,使得1个孩子处于6个成年人浓浓关爱的包围中 。这6份关爱的交汇,织成了一张厚重而温柔的网,呵护起孩子从童年到青年的一切,遮挡住孩子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坎坷 。
但正是这爱的网,人为地割裂了个体的孩子和整个社会的有机交融,使得孩子的活动,绝大多数情况下被局限在这要风有风要雨得雨的狭隘范围内 。在这个狭小的家庭王国中,孩子是当然的国王,是可以左右家庭一切活动的最高权威 。孩子的要求,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多数情况下,总会获得满足 。于是,一切的付出都开始扭曲了,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支出 。孩子心灵的田园,丧失了感恩的思想,只有唯我独尊的莠草没有约束地漫延 。
当孩子的心中充彻了自我中心的思想意识之后,他的价值取向也就滑入了错觉的泥淖中 。这种错觉,养成了他不能承受任何轻视嘲弄,更不能承受肉体和精神伤害的脆弱心理 。而一旦这样的伤害成为了事实之后,他们总会或是无法应对,躲避退让,最终成为忍气吞声的被伤害者;或是恼羞成怒,愤然出击,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江湖”方法来解决问题 。
更严重的是,极端宠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自觉不自觉中就形成了别人必须听从于我的错觉 。他们把这种错觉带入了校园,在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希望时时刻刻能站在上风,希望大家都能听命于自己,希望是“老大” 。然而,有这样心态的孩子太多,“老大”却只能是一个,矛盾自然也就产生了 。大家都要做“老大”,学校又不可能来排这样的位次,家长对此也是无能为力,如何解决呢?只有用从小说和电视上学来的方法,通过“江湖决战”来解决问题 。而这样的“老大”形成后,其自身又确实能体味到一种满足,其他弱小者为了不被欺凌,或主动或被迫地总要巴结讨好他们 。如此,又反过来助长了他们的病态心理需要 。
教育惩戒功能丧失后的放纵
当教育民主被哄抬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之后,教育就成了一个什么人都可以指手画脚的行业 。教育的神圣外衣被媒体用尖刻的文字描绘成了一个令人望而生厌的黑斗篷 。从事阳光下最伟大的事业的教师,也时常被定格成了一种“禽兽” 。所以,绝大多数学校再不敢轻易地处分一个学生,哪怕这个学生已经无恶不作 。更有的省份干脆由决策机构下文来统一规定,彻底废除中小学校沿袭多年的最高处分——开除 。
然而,教育永远都不是万能的 。失去了必要的惩戒功能后的校园,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那种人人知书达理的好现象,反而是因为没有了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里斯利剑”,一些原先收敛的恶行便都敢于公开表现出来 。这些校园病毒又相互感染,使得原本健康的校园文化肌体上开始出现块块腐烂的肌肉 。
惩戒功能的丧失,催动了畸形心理的自由萌发,使得丑陋和猥亵都变得无所畏惧;反过来,这些个性中的丑陋,又在惩戒的日益退缩中越发的强大起来,并慢慢地自发凝结成一个个的团体,形成了带有明显江湖色彩的小集团 。这些小集团,常常为了点滴小事而发生殴斗,甚至是团伙持械玩命,严重地干扰正常的学校教学,也直接危害了社会治安 。但即使如此,学校能采用的,也还是一个说服教育 。这种说服教育和那血淋淋的砍杀相比照,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
教师权威地位颠覆后问题归属的误判
与教育惩戒功能的丧失同步的,是“师道”的尊严扫地 。在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眼中和心中,教师仅仅成为了一种最没有用的读书人的代名词 。教师失去了应该获得的尊重和感恩,师生间的关系、教师和家长间的关系也日趋微妙起来 。在相当多的家长和学生心目中,老师成了单一的出售知识的人 。家长学生与老师间的关系,就是一种顾客和销售员的关系 。这种价值取向,又反过来影响着老师们的工作情绪,使得一些教师也自动地进入家长和学生划定地这个“售货员”的角色中,成了除了教授知识别的就一概不加过问的甩手掌柜了 。
【校园暴力何时了,谁来为暴力买单】教师权威地位颠覆带来的后果是很明显的 。首先是师生间丧失了一种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学生遇见了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再愿意去征询老师的意见,不愿意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而老师也是只从表面上依照学校的量化条款来接近学生,心灵深处的空间中,却很少有一块领地能真正属于学生 。学生和教师成了真正的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关系 。其次是同学间发生纠葛时,告诉老师并请老师帮助解决成了一种无能的体现 。而且,大多数的孩子还认为老师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要切实解决好纠纷,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力量和自己所归属的小团体的力量 。可以说,学生们在推翻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后,又依照自己的经验,确立起了通过强权来获取尊严并替代老师权威的新的地位观 。
这种完全依照少年的懵懂而生发出来的新地位观,眼下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的价值信仰 。在此信仰的操纵下,同学间的纠纷便有了新的“处理条例”,力量、财富和容貌等世俗社会用来评价判断人的地位的标准,成了这新的“处理条例”的基础,也成了裁定问题归属的新权威 。这“法外法”撇开了所有发生矛盾时该走的正道,刻意地把原本简单的问题,上升到类似江湖纷争的地步,使得单纯的校园,平添了几分恐怖江湖的阴云 。
对强权政治、黑恶势力、暴力游戏与灰色文学的认同与膜拜
相对于书本的说教,游戏和影视文学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了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 。暴力游戏的快意杀戮,港台影视的黑社会英雄,在青少年心底播种的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对邪恶的认同和膜拜 。
这种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的认同和膜拜,内化后又成为了部分“问题少年”处世的准则,使得他们在待人接物等多方面都体现出一种对主流社会的反叛和仇视 。因为反叛,他们便只想依照自己的规矩行事;因为仇视,他们便采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他人 。
校园暴力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健康肌体上的一个毒瘤,更为可怕的是,这个毒瘤还在不断地扩散,其有毒细胞每天都在吞噬着无数健康的心灵,对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要集全社会的力量来发动一场围剿校园“江湖”,铲除校园暴力的“卫国战争” 。
推荐阅读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观 教你玩转大学校园
- 什么是冷暴力婚姻?冷暴力婚姻要离婚吗
- 山西大学新生全攻略:校园布局篇 怎么布局的?
- 明月何时照我还打一成语
- 何时怀孕有利优生
- 开学季:校园星座女神新榜
-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上一句
- 有关校园班务工作计划的文章
- 校园班务工作计划表最新
- 是什么毁了你们的婚姻?婚姻里语言暴力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