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胃承气汤加减方有哪些?
调胃承气汤
调翼承气硝黄草,甘缓微和将罗保;
不用朴实伤上焦,中焦燥实服之好 。
(一)调胃承气汤的组成与功效
调胃承气汤由大黄12克·芒硝(冲服)10克,炙甘草6克组成 。水煎服 。本方具有缓下热结,和胃泄热之功效,是主治阳明腑实以燥实为主,痞满不甚的病症的首选方剂 。
临床应用以大便干结不下,腹满痛拒按,恶热口渴,舌苔正常,脉滑数为其辨治之要点 。
服本方得效即止,不可过用,以免伤正;孕妇、产妇、年老体弱、病后伤津、亡血过多者,均应慎用或忌用 。
凡属阳明腑实以燥实为主证的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结膜炎、传染性软疣和鼻出血等病症,用治有效 。
(二)加减方法
①见热盛者,加知母、石膏 。②血热妄行者,加生地黄、白茅根、藕节 。③风热在上者,加桑叶、白菊花 。④腹胀满甚,加枳壳、厚朴 。⑤有淤血者,加丹皮、桃仁、赤芍 。
(三)名中医用方心悟
唐·王焘(唐代医学家)
调胃承气汤加生地黄、大枣名“生地黄汤”,疗伤寒有热、虚羸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摘自《外台秘要》) 。
宋·陈师文(宋代医学家)
调胃承气汤加黄芩、栀子、连翘、薄荷为“凉膈散”,治上、中二焦热邪炽盛,或胃热发斑、发狂及小儿急惊和痘疮黑陷等症(摘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元·朱震亨(丹溪)(元代医学家)调胃承气汤加木香、槟榔,治热腹痛(摘自《脉因证治·卷上·心腹痛》) 。元·罗天益(谦甫)(元代医学家)调胃承气汤治胃中实热而不满 。
又破棺丹治疮肿一切风热(即本方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食后茶或酒任化下,或童便半盏研化服亦得,忌冷水)(摘自《卫生宝鉴》卷六·泻热门》) 。
元·王好古(海藏)(元代医学家)
调胃承气汤加牛蒡子、寒水石,治大头病 。又以本方加当归,名“涤毒散”,治时气疙瘩,五发疮疡,喉闭雷头(摘自《医垒元戎》) 。
调胃承气汤治实而不满,腹中转矢气,有燥屎,不大便而谵语,燥、实、坚三证见者可用(摘自《此事难知》) 。
明·薛己(立斋)(明代医学家)
破棺散(即本方为末,炼蜜为丸)治疮疡热极、汗多、大渴、便秘、谵语、发狂(摘自《外科枢要》) 。
调胃承气汤治中热,大便不通,咽喉肿痛,或口舌生疮(摘自《口齿类要》) 。明·彭用光(明代医学家)调胃承气汤治消中,渴而饮食多(摘自《试效要方并论》) 。
明·徐用诚(彦纯)(明代医学家)
调胃丸治齿痛;血出不业(即以调胃承气汤药为末,蜜丸服)(摘自《玉枢微义》) 。
明·武之望(明代医学家)
调胃承气汤治腹中常觉有热,而暴痛暴止者,此谓积热(摘自《济阳纲目·卷94·大便燥结》) 。
清·钱峻(青抢)(清代医学家)
调胃承气汤治热留胃中,发斑,以及服热药过多,亦发斑,此药主之(摘自《经验良方》) 。
清·吴鞠通(清代温热病学家)
导赤承气汤(即本方去甘草,加生地黄、赤芍、黄连、黄柏)治阳明温病,时时烦渴,大便秘结,小便赤痛(摘自《温病条辨》) 。
钱远铭(湖北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钱老在内科杂病中运用下法,尤有独到之处 。许多疑难杂症,久治无效,予以攻下,腑气一通,诸症随解 。常以调胃承气汤治疗中风(脑卒中) 。肝风内动、痰火上逆者,加钩藤、地龙、胆南星、牛膝;热郁黄疸者加茵陈、青蒿、栀子、黄柏;火迫血妄行咯血、吐血、鼻出血者.加赤芍、牡丹皮、三七、白及、阿胶;痰热阻肺、咳唾黄痰者,加川贝母、瓜蒌、枳实、竹沥;腹满腹痛、胃肠气滞者,加厚朴、枳实(摘自《名医治病》第50页) 。
赵淑颖(中西医结合专家)
经六年临床观察,体会到早期应用本法,结合病情需要给予清热解毒或抗菌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急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菌痢、急性胰腺炎、泌尿系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辨证符合里、热、实,阳证,全身症状有发热、咽干舌燥,渴思冷饮,不欲食,面红耳赤者;或烦躁、谵语、昏迷;或呼吸急促,胸满胁痛,气喘痰多;或腹胀、腹痛拒按;或小便短赤灼,大便秘结不畅或自利清水;舌象见舌赤或红绛、起刺,苔黄厚燥或黄棕及白厚;脉象多见实数有力及滑数,或沉伏有力、濡数等(以上重点为观察体温、舌象及大小便) 。凡符合以上临证辨治要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不论男女老幼(孕妇除外),皆于人院后即刻服用泻热汤(大黄15~30克,元参15克,芒硝9克,甘草6克)1剂100毫升 。4个小时后体温不降者再服1剂 。最初24个小时内可服3剂 。服用次数以高热退、大便通、腹胀消为度 。大多数患者于服药后1~3日内体温、舌象恢复正常,大便由燥结转为通畅,一般情况好转[摘自《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901.
刘渡舟(名老中医)
调胃承气汤加黄连、犀角,治疗阳明火热上冲之牙痛龈肿,头痛口臭、鼻出血、心烦、大便秘结者,疗效确实(摘自《伤寒论十四讲》) 。
李文瑞(中医专家)
调胃承气汤,对于急慢性肾炎,正副伤寒,急性肝炎、糖尿病、肺炎,急性菌痢、脑血管意外(中风、卒中),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阑尾炎以及五官科疾病(结膜炎、角膜炎、咽喉炎、口腔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凡临床见证伤寒邪热人阳明腑证,温病邪人气分、津伤燥热而痞满不甚者,用之颇宜(摘自《伤寒论汤证论治》) 。
王永炎(院士)
以调胃承气汤去甘草[生大黄10~15克(后下)、芒硝10克(分冲)],加全瓜蒌15~30克,胆南星6~10克组成“化痰通腑汤” 。治疗证属痰热腑实之急性脑血管病——缺血中风急性期[摘自《化痰通淤法治疗中风病158例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学报,1986;1(2):22~24」王尧(中医专家)
用中西药合治方法抢救经口服急性农药中毒17例,病人人院立即催吐、洗胃,清洗肌表,选用有效解毒药物阿托品、解磷定等,配合输液,防治脑水肿、激素并用 。与此同时,且用生大黄、芒硝、甘草各20~30克 。煎药汁500毫升,于洗胃后从胃管缓缓注入,或分次口服,或鼻饲 。平均住院6天,全部治愈出院[摘自《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317].
聂惠民(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各种疮痈或皮疹,见高热或身热、口渴、便秘、局部红肿,甚则谵语发狂者,可用调胃承气汤加清热解毒之品,使其热毒从大便而出,疗效满意(摘自《伤寒论与临证》) 。
李守义(中医专家)
用调胃承气汤加味,治疗多种皮肤病,均收到满意疗效 。如稻田皮炎、湿疹、疥疮等,其病机多由湿热所致,故而奏效 。还可用于足癣感染、荨麻疹、静脉曲张继发感染等病,其效亦著(摘自《吉林中医药·调胃承气汤外用举隅》) 。日·大塚敬节(日本汉医学家)调胃承气汤为一种缓下剂,有调整胃肠功能之效 。一般应用本方患者,即尚未达到用大、小承气汤之程度,腹部充实有便秘倾向 。
本方广泛应用于在急性热性病经过中,无恶寒仅发热、口舌干燥、大便秘结者有时顿服用之 。在便秘尤在老人便秘、小儿伤食、龋齿疼痛等时用之(摘自《汉方诊疗实际》) 。
日·尾台元逸(榕堂)(日本汉医学家)
痘疮、麻疹、痈疽、疗毒,内攻冲心,大热谵语,烦躁闷乱,舌上燥烈,不大便,或下利,或大便绿色者,宜此方 。
治牙齿疼痛,齿龈肿痛,龋齿枯折,口臭等,其人多平日大便秘闭而冲逆,宜此方 。
还治反胃隔噎,胸腹痛,或烦满,腹中有块,咽喉燥者 。郁热便闭者 。消渴,五心烦热,肌肉燥瘠,腹凝闭而大小便不利者,皆宜调胃承气汤 。或为兼用方,亦良 。
又治大便不通但急迫者(即大黄甘草汤治秘闭急迫者)(摘自《类聚方广义》) 。
日·吉益为则(东洞)(日本汉医学家)
调胃承气汤治大黄甘草汤证而实者(即秘闭急迫者)(摘自《方极》) 。
【调胃承气汤加减方有哪些?】又治因汗吐下谵语者;发汗后热而大便不通者;服下剂,下利不止,心烦或谵语者;吐下后,心下温温欲吐,大便溏,腹微满,郁郁微烦者;吐后腹胀满者(摘自《方机》) 。
推荐阅读
- 小承气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
- 桃核承气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
- 大承气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
- 调胃承气汤治习惯性便秘配方
- 调胃承气汤治幽门梗阻配方
- 调胃承气汤治流行性出血热配方
- 小承气汤治结肠曲综合征配方、医案_效果与方法
- 小承气汤治慢性结肠炎配方、医案_效果与方法
- 小承气汤治肠梗阻配方、医案_效果与方法
- 小承气汤治腹部术后胀逆配方、医案_效果与方法